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易》之“象”与《诗》之“兴”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绪论第10-15页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第10-13页
   ·研究方法的思考第13-15页
2.《周易》符号体系中的“象”第15-22页
   ·《易》之“象”提出的背景:老庄之“象”第15页
   ·《周易》符号体系中的“象”第15-16页
   ·《易传》对“象”的建构第16-22页
3.经学传统下的《诗》之“兴”第22-29页
   ·兴的溯源和《诗》之兴第22-23页
   ·经学中“兴”的提出及的基本内涵第23-27页
   ·经学中的“兴”与《易》之“象”第27-29页
4.从经学到诗学:兴内涵的嬗变第29-32页
   ·“兴”义嬗变的背景第29页
   ·诗学中兴的内涵第29-32页
     ·譬喻义下的物象第29-30页
     ·起情因素的提出第30-32页
5.《易》之“象”与《诗》之“兴”相通之处第32-38页
   ·《易》之“象”与《诗》之“兴”都需要借助外在物象实现第32-35页
   ·《易》之“象”与《诗》之“兴”具有“隐”的性质第35-38页
6.《易》之“象”与《诗》之“兴”相异之处第38-43页
   ·“象”与“兴”所涉及物象的完整性第38-39页
   ·“隐”所产生的效果第39-40页
   ·“象”与“兴”的逻辑落脚点第40-43页
7.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莫言小说中的脏话现象研究
下一篇:高批评“张力”论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