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2 “张力”论的理论溯源与文学批评实践 | 第14-23页 |
·“张力”的理论内涵 | 第14页 |
·新批评的“张力”论 | 第14-17页 |
·新批评“张力”论的发端 | 第14-16页 |
·新批评张力概念在西方的引申 | 第16-17页 |
·布鲁克斯与沃伦对“张力”论的实践 | 第17-23页 |
·诗歌批评实践 | 第17-20页 |
·小说批评实践 | 第20-23页 |
3 上世纪30、40年代新批评“张力”论的中国化历程 | 第23-33页 |
·中国化的含义 | 第23页 |
·新批评“张力”论中国化的含义 | 第23-24页 |
·新批评“张力”论的理论接受 | 第24-26页 |
·接受背景 | 第24页 |
·理论接受情况 | 第24-26页 |
·新批评“张力”论的创作实践 | 第26-30页 |
·“九叶派”成员的诗歌创作实践 | 第26-28页 |
·钱钟书对“张力”论的实践 | 第28-30页 |
·袁可嘉对“张力”论的扩展 | 第30-33页 |
4 新时期以来新批评“张力”论的中国化成果 | 第33-43页 |
·新时期新批评“张力”论中国化的背景 | 第33页 |
·新批评及其“张力”论研究热潮的兴起 | 第33-35页 |
·赵毅衡在哲学层面上对“张力”论的引申 | 第35-38页 |
·新批评“张力”论与中国古典文论的对话 | 第38-39页 |
·新批评“张力”论的中国化实践 | 第39-43页 |
5 新批评“张力”论中国化的原因及影响 | 第43-47页 |
·新批评“张力”论与中国学术规则的契合 | 第43-44页 |
·“张力”论中国化的影响 | 第44-47页 |
6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