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时代的尖刺:论国统区的讽刺文学
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论
建安七子思想研究
《国语·晋语》文学成就研究
苏轼对元祐词坛的影响
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20世纪革命语境中的沂蒙文化与沂蒙文学研究
论庄子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与超越
老庄性情、禅宗境界--袁宏道价值观、文论初探
生命的悲歌--当代文学流氓无产者形象研究
阐释与创造--新时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实践
何其芳论
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
《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
腾挪跌宕的灵魂——莫言创作论
历史喧嚣中的文化突围--论中西文化对话中林语堂的文化策略及意义
试论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
纯净天堂的营构和坍塌--鲁迅、汪曾祺小说“童年视角”比较
多重镜像下的精神空间--谈新时期小说中的民间现象
爱欲动机·精神医治·女性误读--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试论汉代女性文学
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
逆行精灵--迟子建小说创作论
孤独的风中之旗--论台湾当代作家陈映真
当代革命文学的形成要素--从三个“支持性”场景看
女性视野的丰富对话--试论90年代女性文学的杂语化写作倾向
边缘处的游走--萧红、迟子建比较论
重返文学现场的一种历史考察--论《杂志》对张爱玲的影响
论文道之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文学:在历史中回眸--试论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王昭君形象演变体现的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国文学中美女描写模式及其文化考源
论骈赋及其“生命基因”
《庄子》文学研究
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
唐代女性与文学的相关性研究
唐代讽刺赋研究
禅学流变中的盛中唐诗人
痛苦:生命的最高颜色--中国现代作家苦闷期创作及文学的治疗作用
从感性的泛滥到理性的回归--新时期文学思潮流变初论
“大众”的崛起--对3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的反思
沈从文作品的古典和谐美--兼论沈从文作品的传统文化底蕴
审视贾平凹
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对中国言情小说的影响
孟浩然创作和思想研究
扬雄的文学思想--以“因”“革”为中心
论《楚辞》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
贾谊作品艺术论
王绩独特生存方式论
赵树理与孙犁比较论纲
上一页
[177]
[178]
[179]
[180]
[18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