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4页 |
第一章 《庄子》基本问题考辨 | 第14-54页 |
第一节 庄子其人其书考略 | 第14-23页 |
一、 姓名字号 | 第14-15页 |
二、 生卒年代 | 第15-17页 |
三、 生平事迹 | 第17-19页 |
四、 著作真伪 | 第19-23页 |
第二节 庄子籍贯故里考辨 | 第23-37页 |
一、 历史上有关说法之考辨 | 第23-28页 |
二、 “庄子故里为安徽蒙城”说之考辨 | 第28-35页 |
三、 庄子籍里为宋之蒙邑即今河南商丘说补证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庄子》文化背景考论 | 第37-46页 |
一、 宋国的文化渊源与历史背景 | 第38-40页 |
二、 宋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构成 | 第40-42页 |
三、 庄子的身世个性与文化承传 | 第42-46页 |
第四节 《庄子》哲学思想辨惑 | 第46-54页 |
一、 唯心唯物辨 | 第46-49页 |
二、 消极积极辨 | 第49-51页 |
三、 没落阶级辨 | 第51-54页 |
第二章 《庄子》的文学类型 | 第54-89页 |
第一节 奇幻缥缈:《庄子》与浪漫型文学 | 第54-64页 |
一、 《庄子》浪漫文学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 | 第54-58页 |
二、 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 | 第58-60页 |
三、 对后世浪漫文学之影响 | 第60-62页 |
四、 庄周屈原浪漫文学之比较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写实刺世:《庄子》与现实型文学 | 第64-74页 |
一、 《庄子》现实文学的存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 第65-69页 |
二、 中国现实文学创作的拓源者 | 第69-72页 |
三、 对后世现实文学之影响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寓言寄意:《庄子》与象征型文学 | 第74-87页 |
一、 “寓言”即象征 | 第75-79页 |
二、 《庄子》寓言体象征文学的独特风格 | 第79-82页 |
三、 中国象征文学的第一大师 | 第82-85页 |
四、 对中外象征文学之影响 | 第85-87页 |
小结 以象征文学为主三类合一的复合类型 | 第87-89页 |
第三章 《庄子》的文体形态 | 第89-123页 |
第一节 奇异的散文 | 第89-95页 |
一、 《庄子》散文的奇异特色 | 第89-94页 |
二、 《庄子》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94-95页 |
第二节 绝妙的诗 | 第95-104页 |
一、 庄周颇有诗人的气质 | 第96页 |
二、 《庄子》颇有浓郁的诗意 | 第96-99页 |
三、 《庄子》所体现的诗歌特征 | 第99-102页 |
四、 《庄子》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赋的滥觞 | 第104-112页 |
一、 赋的起源与《庄子》 | 第104-106页 |
二、 《庄子》在荀宋赋之前已有大量有实而无名的赋作 | 第106-108页 |
三、 《庄子》中赋的特征及在中国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108-112页 |
第四节 小说创作之祖 | 第112-120页 |
一、 《庄子》“寓言”--小说的代名词 | 第112-114页 |
二、 《庄子》“寓言”--小说的创作成就 | 第114-119页 |
三、 《庄子》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119-120页 |
小结 以散文为主蕴涵多种文体的“浑沌”形态 | 第120-123页 |
第四章 《庄子》的文本结构 | 第123-154页 |
第一节 召唤的结构层次 | 第123-128页 |
一、 “言”--话语层面 | 第124-125页 |
二、 “象”--形象层面 | 第125-126页 |
三、 “意”--意蕴层面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回旋的结构体系 | 第128-136页 |
一、 内篇的整体性和回环结构 | 第128-131页 |
二、 全书的体系性和回旋结构 | 第131-136页 |
第三节 灵变的篇章结构 | 第136-147页 |
一、 一般结构方式 | 第136-143页 |
二、 复合结构方式 | 第143-147页 |
第四节 奇妙的结构艺术 | 第147-154页 |
一、 形散神聚 | 第147-149页 |
二、 奇开妙结 | 第149-152页 |
三、 有形无形 | 第152-154页 |
第五章 《庄子》的辩对艺术 | 第154-171页 |
第一节 多样的辩对文体 | 第154-158页 |
一、 纯论说性辩对文体 | 第154-156页 |
二、 故事性辩对文体 | 第156-157页 |
三、 寓言性辩对文体 | 第157-158页 |
第二节 多变的辩对结构 | 第158-161页 |
一、 篇章结构 | 第158-160页 |
二、 辩对结构 | 第160-161页 |
第三节 多彩的辩对方式 | 第161-164页 |
一、 一问一对和反复辩对 | 第162-163页 |
二、 两人辩对与多人辩对 | 第163-164页 |
第四节 高超的辩对艺术 | 第164-168页 |
一、 奇思妙对 | 第164-166页 |
二、 谲譬巧喻 | 第166-167页 |
三、 诗情画意 | 第167-168页 |
第五节 《庄子》辩对艺术的地位和影响 | 第168-171页 |
一、 孟、庄辩对艺术之比较 | 第168-169页 |
二、 宋玉赋对《庄子》辩对的借鉴 | 第169-170页 |
三、 对汉代及汉以后辩对文体的影响 | 第170-171页 |
第六章 《庄子》的话语特色 | 第171-183页 |
第一节 汪洋恣肆 | 第171-176页 |
一、 吞吐河海,包举宇内,创造阔大之境 | 第171-172页 |
二、 文意勾连,层层相因,形成汪洋之势 | 第172-173页 |
三、 恣意挥洒,语词富丽,尽显恣肆之风 | 第173-176页 |
第二节 奇诡雄豪 | 第176-178页 |
一、 奇诡之语 | 第176-177页 |
二、 雄豪之气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空灵缥缈 | 第178-180页 |
一、 空灵的境界 | 第178-179页 |
二、 缥缈的韵致 | 第179-180页 |
第四节 诙谐风趣 | 第180-183页 |
一、 诙谐幽默 | 第180-181页 |
二、 谐趣讽刺 | 第181-183页 |
第七章 《庄子》美学文学思想简论 | 第183-201页 |
第一节 《庄子》的美学思想 | 第183-192页 |
一、 以道德为美 | 第183-186页 |
二、 以大为美 | 第186-187页 |
三、 自然之美 | 第187-190页 |
四、 生态美 | 第190-192页 |
第二节 《庄子》的文学思想 | 第192-201页 |
一、 《庄子》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193-198页 |
二、 别具一格的象征、浪漫文学创作论 | 第198-201页 |
结语 | 第201-20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3-11页 |
附录 建国以来《庄子》文学研究论文要目索引(略) | 第11-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6-207页 |
致谢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