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正文 | 第12-49页 |
一、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萌芽期 | 第14页 |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期 | 第14-16页 |
(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盛期 | 第16-18页 |
二、 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阐释与创造 | 第18-37页 |
(一) 认同与借鉴 | 第18-23页 |
1 、 引入女性视角,批判文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 | 第18-21页 |
2 、 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 第21-23页 |
3 、 对具体批评方法的借鉴 | 第23页 |
(二) 差异与创新 | 第23-37页 |
1 、 横向参照物的差异 | 第24-27页 |
2 、 纵向参照坐标的民族性差异 | 第27-29页 |
3 、 两种倾向的不同选择 | 第29-37页 |
三、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的原因 | 第37-44页 |
(一) 历史原因 | 第37-42页 |
1 、 二元对立与阴阳调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 第37-39页 |
2 、 中国传统的“孝亲观”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 第39-41页 |
3 、 中西文明发展逻辑的差异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二) 现实原因 | 第42-44页 |
四、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的意义及不足 | 第44-49页 |
(一) 引进的意义 | 第45-46页 |
(二) 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 第46-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