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庄子》内篇思想与艺术研究
论陈映真的“人间”关怀
冲击与蜕变--论九十年代影视媒体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审美追求论
后殖民批评在中国
清初诗经学研究
论张爱玲的民间立场
理想主义者的心灵史--张承志论
都市迷宫与乡村怀念--新时期文学中的东西方遭遇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古史传说人物辨析
中晚唐文人音乐文学研究
印刷术与词体演进关系初探
明代天才诗人——高启散论
张惠言研究
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
俗世的温情——论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平民立场
陈起研究——以其诗歌创作和编辑出版为中心
科学精神与五四文学思想
刘勰与萧统诗歌观之异同及其成因
宋代试论及其对文学之影响
敦煌佛曲研究
“《西厢》制艺”考论
北宋诗僧研究
论萧红叙事文本的形式创造
《绣像小说》研究
《新小说》研究
论胡适的文学史思想
民粹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左传》与《三国演义》比较研究
周作人与中国遗民文化
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
明初闽中文学研究
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研究
中国古典滑稽形态初论
论汪藻的骈文创作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二十年(1983—2003)
论建安文学的生命化
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悲哀--从反常与尴尬透视丁玲身份问题
睿智的人生思考—王蒙简论
幽默:生命的支点—鲁迅、老舍、林语堂的幽默观和幽默艺术
百年—金庸--金庸小说阅读与接受研究
价值寻找和精神皈依的旅程--张承志、史铁生创作精神比较论
京派文学意象研究
论章士钊的逻辑文
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文学研究会文学期刊研究
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
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
张爱玲:存在的探询与言说
儒学对元代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的影响
上一页
[176]
[177]
[178]
[179]
[18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