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3-46页 |
一、关于“审美文化”与“发展范式” | 第13-17页 |
二、论题的提出 | 第17-21页 |
三、基本思路和内容 | 第21-46页 |
(一) 审美文化范式的语境层面 | 第22-33页 |
(二) 审美文化范式的内涵层面 | 第33-46页 |
第一章 “人格超越”:魏晋之际的审美文化发展范式 | 第46-75页 |
第一节 人格本位的玄学美学 | 第48-58页 |
一、王弼“统无御有”的玄学话语 | 第49-55页 |
二、嵇康“越名任心”的理论旨趣 | 第55-58页 |
第二节 现实形态的“人物之美” | 第58-69页 |
1、任诞行状 | 第58-60页 |
2、自我张扬 | 第60-61页 |
3、越理任情 | 第61-62页 |
4、恣性率真 | 第62-63页 |
5、以“神”为王 | 第63页 |
6、容色崇拜 | 第63-64页 |
7、以“物”衬“我” | 第64-65页 |
8、服饰新变 | 第65-69页 |
第三节 艺术创造的“缘情”风尚 | 第69-71页 |
第四节 文艺思想的美学自觉 | 第71-75页 |
一、曹王的“文以气为主”说 | 第71-72页 |
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 第72-73页 |
三、陆机的“诗缘情”说 | 第73-75页 |
第二章 “情灵摇荡”:东晋南朝的审美文化发展范式 | 第75-107页 |
第一节 精神本体的佛学美学 | 第76-81页 |
一、“非有非无”说 | 第77-78页 |
二、“物我俱一”论 | 第78-80页 |
三、般若义理与审美境界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山川之美”与“自来亲人” | 第81-85页 |
一、佛学语境与“山川之美” | 第82-83页 |
二、“翳然林水”与“自来亲人” | 第83-85页 |
第三节 “赏心”、“畅神”的艺术创造 | 第85-96页 |
一、从“格高”到“韵胜”的诗歌 | 第86-92页 |
1、陶渊明的田园诗 | 第86-89页 |
2、谢灵运的山水诗 | 第89-92页 |
二、从“人物”到“山水”的绘画 | 第92-96页 |
1、顾恺之的人物画 | 第92-94页 |
2、宗炳的山水画 | 第94-96页 |
第四节 主“意”尚“文”的美学理念 | 第96-107页 |
一、从“传神”到“畅神”的绘画美学 | 第97-103页 |
1、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 | 第97-100页 |
2、谢赫的“气韵生动”说 | 第100-101页 |
3、宗炳的“畅神”说 | 第101-103页 |
二、既主“情”又尚“文”的文学美学 | 第103-107页 |
1、范晔的“以意为主”说 | 第103-104页 |
2、萧子显的“各任怀抱”说 | 第104-105页 |
3、萧统的“以能文为本”说 | 第105-107页 |
第三章 “合其两长”:南北朝后期的审美文化发展范式 | 第107-131页 |
第一节 “宫体诗”:感性原欲的审美化 | 第108-111页 |
第二节 美学理论的交锋、协调与折衷 | 第111-123页 |
一、裴子野与萧纲的尖锐对峙 | 第112-114页 |
二、刘勰“唯务折衷”的美学体系 | 第114-120页 |
三、钟嵘独标“滋味”的诗歌美学 | 第120-123页 |
第三节 南、北审美文化的沟通与合流 | 第123-131页 |
一、“南北称美”的文学形态 | 第123-126页 |
二、“令如帝身”的佛教雕塑 | 第126-128页 |
三、“今古两存”的美学理念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