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中国文学中的苏联形象(1949—1961)--以《人民文学》为例
五四新文学缘起的政治文化再考--以《甲寅》月刊为中心
《时与潮文艺》与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
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
重庆近代报刊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渝报》、《广益丛报》考察为例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阶级话语
权力的踪迹--战国策派文艺思想的话语分析
冰心作品中的童心意识探析
《列子》考辨三题
郑王臣及其著述略论
论荆轲—一个经典形象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现象剖析
抗战时期重庆的中外文学交流
嬗变与超越--虹影小说的另类女性表达
孔融研究
《文心雕龙》的骈偶研究
《史记》中的策士形象研究
《史记》中汉初政治女性形象研究
“80后”文学现象研究
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陌生化
文字狂欢下的酣畅和迷惘--论“80后”写作
忆语体文学研究
《大学》文本探微
思与诗的舞蹈--《马桥词典》中的权力、暴力、诗性
论老舍的民粹主义思想
“时间”构筑的现代--论时间观念与时间意识对现代文学的参与
寂寞的声音:冯雪峰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叙述
女性群体的写作狂欢--明清江南闺秀创作与当代网络女性创作分析
《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
论庾信的自卑心态及悲剧意识
汉魏六朝墓志人物品评词研究
“文革文学”的一个侧影--《朝霞》研究(《朝霞》丛刊、月刊研究)
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出走”
士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融合--浅论元代三国戏
两汉生死观与两汉文学关系研究
《庄子》修辞研究
论杨绛的幽默
迷魅的吟唱--台湾当代女作家的“鬼话”
《韩诗外传》研究论略
《汉书》特质三层论--从经学、史学、文学三层审视《汉书》历史性存在
论“反右运动”对文学创作的整体影响
狄更斯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与《老张的哲学》的比较研究
兼收并蓄,东西交融--论老舍作品中的西方文学影响和中国文化底蕴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以《现代》杂志为案例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
文学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论现代中国文学的“工农兵方向”
明清文人扶乩之研究
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