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与潮文艺》与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
引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时与潮文艺》译介的基本特点 | 第9-20页 |
第一节 《时与潮文艺》 | 第9-10页 |
第二节 《时与潮文艺》译介的基本特点 | 第10-20页 |
一、专号的推出 | 第10-14页 |
二、“名著评介”和“名著节译” | 第14-15页 |
三、短篇小说 | 第15-17页 |
四、长篇小说 | 第17-18页 |
五、报告文学 | 第18页 |
六、作家研究 | 第18-19页 |
七、外国译文情报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时与潮文艺》与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 | 第20-31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学译介期刊 | 第20-23页 |
一、《文学月报》 | 第20页 |
二、《文艺先锋》 | 第20-21页 |
三、《文学修养》 | 第21页 |
四、《文学新报》 | 第21页 |
五、《法国文学》 | 第21-22页 |
六、《世界文艺季刊》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时与潮文艺》译介的独特性 | 第23-31页 |
一、从现实类作品的译介看《时与潮文艺》 | 第23-25页 |
二、从非主流类作品的译介看《时与潮文艺》 | 第25-31页 |
第三章 《时与潮文艺》与抗战文化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沙磁文化区” | 第31-32页 |
一、“沙磁文化区”的成立 | 第31-32页 |
二、“沙磁文化区”的地理环境 | 第32页 |
第二节 《时与潮文艺》的发行人与主要的撰稿人 | 第32-37页 |
一、“时与潮社”及其出版的期刊 | 第33-35页 |
二、主要的撰稿人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沙磁文化区”里的一群“中大”人 | 第37-43页 |
一、真实的生活 | 第37-39页 |
二、学术氛围活跃的环境 | 第39-40页 |
三、幽静的环境 | 第40-41页 |
四、驻足中央大学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附录一:《时与潮文艺·发刊词》 | 第45-46页 |
附录二:《时与潮文艺》目录 | 第4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