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由“问题”引发的“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工农兵方向”研究的意义 | 第10-33页 |
第一章 五四新文学“工农兵”意识的萌芽 | 第33-63页 |
第一节 传统悯农文学与现代“工农兵文学现象”的差异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新青年》对“工农兵”的关注 | 第36-43页 |
第三节 “劳工神圣”与民粹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 第43-52页 |
第四节 鲁迅:为劳苦大众的文学主张及实践 | 第52-63页 |
第二章 左翼文学对文学大众化的推进 | 第63-92页 |
第一节 左翼文学的发生原因及重要主张 | 第63-70页 |
第二节 左翼文学的现代精神 | 第70-73页 |
第三节 左翼文学的政治实践品格 | 第73-76页 |
第四节 左翼文学与现代国家想象 | 第76-84页 |
第五节 1940年代文学现代化追求的曲折进程 | 第84-92页 |
第三章 现代中国文学“工农兵方向”的确立 | 第92-126页 |
第一节 《讲话》:工农兵方向的提出 | 第93-97页 |
第二节 《讲话》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表述及意义 | 第97-99页 |
第三节 延安时期周扬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阐释 | 第99-106页 |
第四节 周扬对文学大众化的主张 | 第106-110页 |
第五节 周扬对“文学工农兵方向”的阐释与论证 | 第110-117页 |
第六节 周扬在《讲话》权威地位确立中的作用 | 第117-126页 |
第四章 文学“工农兵方向”的真诚实践者——以赵树理创作为中心的思考 | 第126-156页 |
第一节 并非天生的大众艺术家 | 第126-131页 |
第二节 文学实践与“工农兵方向”的契合 | 第131-134页 |
第三节 “写农民像农民”的民族语言大师 | 第134-139页 |
第四节“风格是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 第139-142页 |
第五节 殊途同归的民族精魂 | 第142-146页 |
第六节 植根于民间土壤的艺术 | 第146-156页 |
第五章 当代文学“工农兵方向”的流变 | 第156-178页 |
第一节 1949—1976年“方向”指引下的文学得失 | 第156-159页 |
第二节 文学“工农兵方向”的逐步退隐 | 第159-162页 |
第三节 “工农兵方向”与当下文学的困境 | 第162-166页 |
第四节 启示与观察:“工农兵方向”的文学生命 | 第16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