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后汉书》文学论稿
北宋诗僧研究
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
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
东汉前期士风与班固的思想及创作
“灰姑娘”的缺席--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胡风文学批评别论
自由主义的落寞者--陈西滢综论
《文学》月刊研究
秦观的思想观念简论
智性视阈中的文学观--扬雄文论思想研究
论中西文化视野中林语堂的幽默思想
救赎之途的文学体验与终极思考—史铁生论
初唐“文儒”与河东王氏文学研究
俞樾诸子学与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
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
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以《礼拜六》、《红杂志》、《紫罗兰》为中心
革命历史的合法性论证--1949~1966年中国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
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两副镜像--以蒋光慈和茅盾为个案
“东吴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
周立波新探
194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
陈子龙研究
40年代讽刺文学研究
论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
“唐伯虎点秋香”考论
萧颖士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广弘明集》研究
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
新时期英山政治文学研究
魏晋风度接受史及其现代性研究
韩邦奇及《苑洛集》研究
超越之思--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的“行远”与“向远”
论当代作家的“文革”叙述
制造声音--贾平凹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
从蒙昧到理性--从《诗经》看原始文化在周代的演化
现代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功利化倾向及其影响
“儿童观”的嬗变与中国近现代文学
传统的抉择--《三代》与《家》的一个文化比较
胡适与吴宓的中西文化观比较
人的生存境遇及人性之思--曹禺和钱钟书文学创作思想比较
论五四启蒙文学的现代性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
从《世说新语》和魏晋文献看魏晋人体审美
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
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将的近代白话报刊实践(1903—1909)
始于呐喊,终于彷徨
上一页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