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意识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方法与结构 | 第16-18页 |
上编 荒原与沃野—“东吴系女作家”的文学风土 | 第18-97页 |
第一章 “东吴系女作家”的整体背景 | 第20-41页 |
第一节 “东吴系女作家”的名称由来 | 第20-31页 |
第二节 “东吴系女作家”的成员构成 | 第31-35页 |
第三节 “东吴系女作家”的文学身份 | 第35-41页 |
第二章 女性与都市 | 第41-67页 |
第一节 女性文学的乐土 | 第41-49页 |
第二节 胡山源与“女作家” | 第49-53页 |
第三节 通俗刊物和旧派文人 | 第53-67页 |
第三章 人迹与文心 | 第67-97页 |
第一节 揭开历史的帷幕 | 第67-79页 |
第二节 贯穿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文字生涯 | 第79-97页 |
下编 漩流与岸边—“东吴系女作家”的文学世界 | 第97-215页 |
第四章 创作主题研究 | 第99-137页 |
第一节 “园”—精神憩园的极致守望 | 第99-109页 |
第二节 “梦”—永恒的回溯之路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窗”—通向曲折的心狱 | 第113-123页 |
第四节 “爱”—人壁间纯真的弥缝 | 第123-130页 |
第五节 “紫”—坠落在美的端顶 | 第130-137页 |
第五章 审美研究 | 第137-160页 |
第一节 古典美 | 第138-147页 |
第二节 残缺美 | 第147-156页 |
第三节 感伤美 | 第156-160页 |
第六章 作家研究 | 第160-203页 |
第一节 “小姐”派:施济美、杨琇珍、郑家瑗、程育真 | 第160-180页 |
第二节 “平民”派:汤雪华、俞昭明、邢禾丽 | 第180-203页 |
第七章 “东吴系女作家”的历史地位——与海派作家之比较 | 第203-215页 |
第一节 个案之一—《白衣天使》与《黑衣天使》:理想/现实 | 第203-207页 |
第二节 个案之二—《爱》与《爱》:乐观/悲观 | 第207-209页 |
第三节 个案之三—“三年”与“三个钟头”:执著/快乐 | 第209-211页 |
第四节 海派的别绪 | 第211-215页 |
结语 | 第215-220页 |
一、理想的星光 | 第215-218页 |
二、继续研究的空间 | 第218-220页 |
附录 | 第220-240页 |
一、“东吴系女作家”作品(1938-1949)目录(初编) | 第220-236页 |
二、《万象》“学生文艺选”篇目 | 第236-237页 |
三、《小说月报》“文艺征文”篇目 | 第237-238页 |
四、相关人士访问名录 | 第238-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46页 |
后记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