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25页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思路与方法第10-14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第10-11页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三、本文的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页
 第二节 文学集团综论第14-25页
  一、文人集团与文学集团——文学集团界说第14-18页
  二、文学集团发展概述(先秦—魏晋)第18-22页
  三、影响文学集团发生和发展的因素第22-25页
第一章 南朝文学集团的类型及其概况第25-72页
 第一节 家族文学集团第25-38页
  一、陈郡谢氏文学集团第26-32页
  二、彭城刘氏文学集团第32-38页
 第二节 官僚文学集团第38-46页
  一、王俭文学集团第38-41页
  二、裴子野文学集团第41-46页
 第三节 皇室文学集团第46-72页
  一、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文学集团第47-50页
  二、萧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第50-56页
  三、萧梁昭明太子萧统文学集团第56-60页
  四、萧梁晋安王、太子萧纲文学集团第60-64页
  五、陈后主陈叔宝文学集团第64-72页
第二章 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政治第72-84页
 第一节 士族与皇权关系的变化与文学集团的形成第72-76页
 第二节 政治稳定与文学集团的兴盛第76-79页
 第三节 皇室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与文学集团的解体第79-84页
第三章 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士族第84-100页
 第一节 南朝各主要文学集团成员的士族身份第84-86页
 第二节 南朝士族的总体特征第86-94页
  一、士族发展概述第86-87页
  二、南朝士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状况第87-91页
  三、南朝士族的几个主要特征第91-94页
 第三节 南朝文学集团的士族特征第94-100页
  一、侍从性第94-96页
  二、独立性第96-97页
  三、松散性第97-100页
第四章 南朝文学集团的群体性文学活动第100-111页
 第一节 南朝各文学集团集体编撰各种书籍的状况第100-104页
  一、刘义庆文学集团编撰书籍的状况第100-102页
  二、萧子良文学集团编撰书籍的状况第102页
  三、萧统文学集团编撰书籍的状况第102-103页
  四、萧纲文学集团编撰书籍的状况第103-104页
 第二节 南朝文学集团的群体性文学创作活动第104-111页
  一、萧子良文学集团的群体性文学创作活动第104-106页
  二、萧纲文学集团的群体性文学创作活动第106-111页
第五章 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创作第111-144页
 第一节 陈郡谢氏家族文学集团与山水诗第111-120页
  一、刘宋元嘉时期诗歌发展的新变第111-114页
  二、陈郡谢氏家族文学集团与南朝诗歌创作的新变第114-120页
 第二节 萧子良文学集团与永明体诗第120-131页
  一、南齐永明时期诗歌发展的新变第120-124页
  二、萧子良文学集团与永明体诗第124-131页
 第三节 萧纲文学集团与宫体诗第131-144页
  一、萧梁中后期诗歌发展的新变第131-134页
  二、萧纲文学集团与宫体诗第134-144页
第六章 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理论的发展第144-165页
 第一节 南朝文学集团与文学作品集的编选第144-160页
  一、南朝文学作品集编选的盛况第144-146页
  二、南朝文学集团与文学作品集的编选第146-160页
 第二节 南朝文学集团与文学发展“史”的观念的确立和明晰第160-165页
  一、南朝时期关于文学发展“史”的观念的确立和明晰第160-162页
  二、南朝文学集团的文学史观念第162-165页
结语第165-168页
 一、南朝文学集团的三种类型第165页
 二、南朝文学集团的特征第165-166页
 三、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的发展第166页
 四、南朝文学集团的文学史意义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3页
后记第173-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认证技术在民间组织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IXP2400网络处理器的MPLS转发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