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 第11-14页 |
二、本文选题重点及意义 | 第14-16页 |
三、关于几个概念的说明 | 第16-20页 |
第一章 北宋诗僧分布及文学创作考 | 第20-44页 |
第一节 诗僧宗派、地域分布考 | 第20-27页 |
一、定量分析结果 | 第21-22页 |
二、不平衡因素分析 | 第22-27页 |
第二节 诗僧文学创作考 | 第27-44页 |
一、诗僧别集考 | 第28-41页 |
二、诗僧词作考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北宋诗僧辈出之原因考察 | 第44-75页 |
第一节 良性佛教政策与佛教发展 | 第44-52页 |
一、北宋对佛教的保护政策 | 第45-47页 |
二、北宋对佛教的行政干预 | 第47-51页 |
三、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佛教世俗化与诗僧世俗化 | 第52-60页 |
一、强调礼乐,以伦常落实于丛林 | 第52-54页 |
二、以释归儒,对世俗权力的依附 | 第54-57页 |
三、戒律松弛,物质欲望扩展 | 第57-59页 |
四、追名逐利,诗僧入世情深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士大夫与僧人之密切交往 | 第60-66页 |
第四节 以翰墨作佛事的诗禅观 | 第66-75页 |
一、不立文字 | 第66-69页 |
二、不离文字 | 第69-72页 |
三、诗为佛事 | 第72-75页 |
第三章 北宋诗僧与儒学之交涉 | 第75-100页 |
第一节 士大夫排佛与近佛 | 第75-87页 |
一、宋初的信佛队伍 | 第75-78页 |
二、仁宗朝的排佛运动 | 第78-82页 |
三、北宋中期禅悦风气的形成 | 第82-87页 |
第二节 诗僧之调合儒释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儒学影响下的释子及其文论 | 第91-100页 |
一、释子文士化 | 第91-93页 |
二、文论儒家化 | 第93-100页 |
第四章 北宋僧诗与佛禅之交涉 | 第100-128页 |
第一节 以诗入禅的三种形式 | 第100-121页 |
一、形式之一——禅偈诗意化 | 第100-102页 |
二、形式之二——以成句入禅 | 第102-110页 |
三、形式之三——以绮语入禅 | 第110-121页 |
第二节 以禅入诗的影响 | 第121-128页 |
一、题材的山林化——以山居诗为中心 | 第121-124页 |
二、意象的哲理化——以春花喻为中心 | 第124-128页 |
第五章 北宋诗僧个案研究(上) | 第128-155页 |
第一节 善昭:绕路说禅倡颂古 | 第128-135页 |
一、汾阳善昭生平考略 | 第128-129页 |
二、《颂古百则》的诗禅感悟 | 第129-135页 |
第二节 道潜:雅淡真率窥陶白 | 第135-155页 |
一、道潜生平考辩 | 第135-139页 |
二、道潜诗歌内容论 | 第139-143页 |
三、道潜诗歌风格论 | 第143-147页 |
四、道潜诗歌艺术论 | 第147-155页 |
第六章 北宋诗僧个案研究(下) | 第155-182页 |
第一节 惠洪:春风缠绕锦绣肠 | 第155-163页 |
一、“浪子和尚”“不忘情之语”举隅 | 第155-157页 |
二、对惠洪“不忘情之语”的解析 | 第157-163页 |
第二节 廓庵:牧牛文学添瑰景 | 第163-182页 |
一、廓庵《十牛图颂》释义 | 第163-171页 |
二、《十牛图颂》的诗学、禅学渊源 | 第171-179页 |
三、《十牛图颂》的佛禅意蕴 | 第179-182页 |
第七章 北宋僧诗评价 | 第182-200页 |
第一节 评价话语之一——“清致” | 第182-187页 |
第二节 评价话语之二——“蔬笋气”、“酸馅气” | 第187-192页 |
第三节 评价话语之三——“烟霞气” | 第192-195页 |
第四节 对僧诗评价的反思 | 第195-200页 |
结语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0页 |
附录 | 第210-261页 |
附录一 北宋诗僧籍贯及宗派分布表 | 第210-223页 |
附录二 契高《潭津集》主要版本比较 | 第223-225页 |
附录三 略论宋代僧人赐封问题 | 第225-231页 |
附录四 北宋诗僧年谱简编 | 第231-261页 |
第一节 契嵩年谱简编 | 第231-235页 |
第二节 道潜年谱简编 | 第235-244页 |
第三节 惠洪年谱简编 | 第244-261页 |
后记 | 第261-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