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后汉书》文学论稿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19页
 一、选题的缘由第11-12页
 二、《后汉书》研究述略第12-19页
第一章 东汉社会风貌与范晔的《后汉书》创作第19-37页
 第一节 东汉社会风气概况第19-32页
  一、东汉的政治与官场风气第19-24页
  二、东汉的儒学及其谶纬之风第24-27页
  三、东汉的党锢之祸与清谈、隐逸诸风气第27-32页
 第二节 晋宋的史学风气与范晔《后汉书》第32-37页
  一、东汉史的编撰第32-33页
  二、范晔《后汉书》的创作动机第33-37页
第二章 《后汉书》的思想内蕴第37-53页
 第一节 儒学的礼赞与悲歌第37-42页
  一、范晔的家学渊源和他的儒学情结第37-40页
  二、景慕儒学忠义气节之士第40-42页
 第二节 "正一代得失"的内涵第42-53页
  一、女主贪权第44-45页
  二、宦官的渐微之祸第45-46页
  三、外戚乱政第46-48页
  四、兴亡系乎谶纬第48-49页
  五、戎狄之患及征伐边远的得失第49-53页
第三章 《后汉书》的结构体系第53-88页
 第一节 东汉国史四期编撰第53-60页
  一、班固与《世祖本纪》第54-55页
  二、刘珍和《东观汉记》第55-58页
  三、伏无忌等续修《东观汉记》及蔡邕《十意》第58-60页
 第二节 《后汉书》的总体框架第60-67页
  一、《后汉书》结构、体例与东汉国史四期编撰之关系第60-64页
  二、《后汉书》总体框架的缺憾与东汉国史编撰之关系第64-67页
 第三节 《后汉书》的结构编次第67-73页
  一、《后汉书》结构编次的评价第67-69页
  二、结构编次的特征及其成因第69-73页
 第四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结构第73-88页
  一、人物传记的结构特征第73-80页
  二、附传法第80-88页
第四章 《后汉书》的叙事第88-132页
 第一节 《后汉书》的叙事手法第88-110页
  一、文眼法第89-92页
  二、伏应法第92-94页
  三、旁衬法第94-96页
  四、虚实法第96-98页
  五、缓急法第98-101页
  六、盈亏法第101-103页
  七、互见法第103-106页
  八、獭尾法第106-110页
 第二节 《后汉书》叙事的重复与雷同第110-120页
  一、代死母题与孝女故事的重复叙说第110-112页
  二、循吏业绩的雷同叙述第112-115页
  三、忠义死节的悲歌不断重演第115-118页
  四、因果报应的反复叙说第118-120页
 第三节 叙事重复雷同的成因探析第120-132页
  一、范晔的佛教思想与代死母题的重复第121-129页
  二、《史记》的叙事传统和《后汉书》因果叙事的重复雷同第129页
  三、范晔有意奖崇儒学与《后汉书》的重复叙事第129-132页
第五章 《后汉书》的写人艺术第132-183页
 第一节 寄意于史,发自我之幽情第132-148页
  一、才士不幸的抒陈第133-138页
  二、爱慕奇才异士第138-143页
  三、君臣相知的渴羡和哀惋第143-148页
 第二节 《后汉书》对复杂人性的把握第148-159页
  一、"神格"、"道德格"史观向"人格"史观的转变第148-150页
  二、《后汉书》人物性格的发展性与流动性第150-158页
  三、对传主"为人"的关注第158-159页
 第三节 类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第159-173页
  一、士林的楷模:党人第159-161页
  二、佞臣:宦官第161-163页
  三、文人第163-165页
  四、独行异士第165-167页
  五、智慧与荒诞:方术之士第167-168页
  六、逸民第168-170页
  七、贤媛和惠童第170-173页
 第四节 《后汉书》写人的方法第173-183页
  一、对比法第173-177页
  二、细节描写第177-180页
  三、心理描写第180-183页
第六章 《后汉书》语言的美学风格第183-236页
 第一节 骈俪风气中的《后汉书》语言第183-194页
  一、骈散相济第183-184页
  二、华赡与铺陈第184-190页
  三、隐秀温润第190-194页
 第二节 语言的回环往复第194-207页
  一、"不"字的复沓第194-198页
  二、因果语词的旋律第198-203页
  三、语句的连用与反复第203-207页
 第三节 语言的简疏之美第207-216页
  一、简疏之美的提出及其接受第207-208页
  二、简疏之美的表现及其它第208-216页
 第四节 《后汉书》的虚词及其他第216-228页
  一、虚词的运用第216-221页
  二、语言的古趣之美第221-223页
  三、语言的狠重之美第223-225页
  四、对话语言第225-228页
 第五节 《后汉书》的成语、谣谚第228-236页
  一、《后汉书》的成语第228-230页
  二、《后汉书》的谣谚第230-236页
第七章 《后汉书》的论赞第236-272页
 第一节 论赞的文学特质第237-260页
  一、论赞的文采第237-243页
  二、论赞的情感和风骨第243-254页
  三、文如其人:论赞的文风第254-258页
  四、论赞的音律之美第258-260页
 第二节 论赞的思想和价值意义第260-272页
  一、参悟人情世相与生活哲理第260-262页
  二、朴素的辩证思维第262-265页
  三、困惑的天命观念第265-266页
  四、弥补纪传正文记载的不足第266-268页
  五、论赞的序论和史论价值第268-272页
第八章 《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第272-309页
 第一节 《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史概说第272-278页
  一、"三史""四史"之说与陈范优劣之争的开始第272-273页
  二、清朝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第273-277页
  三、近现代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第277-278页
 第二节 《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第278-303页
  一、叙事风格比较第279-288页
  二、语言比较第288-292页
  三、史法比较第292-297页
  四、《后汉书》不及或照搬《三国志》之处第297-300页
  五、《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综论第300-303页
 第三节 《后汉书》与《三国志》裴松之注第303-309页
  一、《后汉书》与裴注运用相同史料的比较第303-306页
  二、《后汉书》运用的史料超逸裴注之处第306-309页
余论:《后汉书》的文学地位和影响第309-315页
 一、"文如其人"视野关照下的《后汉书》接受史第309-310页
 二、《后汉书》的文学价值第310-312页
 三、《后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第312-315页
附录第315-346页
 一、《后汉书》附传人物表第315-319页
 二、《后汉书》正、附传人物的数量统计表第319页
 三、《后汉书》著录文章一览表第319-345页
 四、《后汉书》著录文章的篇数统计表第345-34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346-352页
后记第352-35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54页

论文共3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短信平台中消息传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时间序列数据建模及其在瓦斯预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