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文学》月刊的发展演变 | 第12-20页 |
(一) 创刊 | 第13-17页 |
(二) 接编 | 第17-18页 |
(三) 终刊 | 第18-20页 |
二、《文学》月刊与著名作家 | 第20-29页 |
(一) 鲁迅与《文学》月刊 | 第20-23页 |
(二) 茅盾与《文学》月刊 | 第23-29页 |
三、《文学》月刊的本体色彩 | 第29-53页 |
(一) 创作本体:创作专号 | 第29-38页 |
1、题材的现实性 | 第31-32页 |
2、主题的战斗性 | 第32-35页 |
3、艺术的审美性 | 第35-38页 |
(二) 学术本体:“文学论坛”栏 | 第38-48页 |
1、文学遗产问题讨论 | 第39-42页 |
2、大众语文论争 | 第42-45页 |
3、文人相轻论争 | 第45-48页 |
(三) 批评本体:“书报述评”栏 | 第48-53页 |
四、《文学》月刊的个性特色 | 第53-60页 |
(一) 纵向比较:《文学》月刊与《小说月报》、《文艺阵地》 | 第53-57页 |
1、坚定执著的批评性格 | 第54-55页 |
2、强大的写作阵容 | 第55页 |
3、推荐文学新人 | 第55-57页 |
(二) 横向比较:《文学》月刊与《现代》 | 第57-60页 |
五、《文学》月刊的历史地位 | 第60-65页 |
(一) 文学史意义 | 第60-62页 |
(二) 编辑学意义 | 第62-64页 |
1、主编的特殊性 | 第62-63页 |
2、专号的连续性 | 第63页 |
3、名人效应与反差效应 | 第63-64页 |
(三) 史料学意义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