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消亡在二元世界中的女人—从二元对立角度解读《觉醒》
颠覆与重构—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中国佬》的研究
技术理性与异化: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视角下的《白噪音》
玛侬对父权制的反抗之旅--《财产》的女性主义解读
《云图》:文化的跨界与融通
走向和谐的两性关系--《达洛维夫人》的权力话语解读
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东西方模式研究--以《切文古尔》与《我们》为例
白洋淀诗群研究
叶燮诗学创作论研究
毕飞宇笔下的母性书写
论龙应台创作中的批判意识
《聊斋志异》传奇法研究
谌容新时期小说社会症候书写
明末清初“妒妇”题材小说研究
经学视阈中的玉逸《楚辞章句》研究
“尘埃”与“空山”—阿来创作论
周紫芝及其“闲逸”词研究
林贤治散文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1920~1939)
从象征角度解读《喜福会》文化冲突和和解主题
文本世界理论对《卡彭塔利亚湾》的认知解读
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探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宠儿》中宠儿身份研究
《坠落的人》的新现实主义解读
《星期六》中的叙事时间分析
A Post-colonial Approach to Heart of Darkness
北宋词中的舞蹈描写与文人情趣
汉魏颍川荀氏家族文学研究
论人类学视域下神话叙事的流变--以伏羲女娲的神话现象为例
郭祥正及其《青山集》研究
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理论研究
安吉拉·卡特《马戏团之夜》中四个异质空间的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作品的计量文体学分析--以《双城记》和《达洛维夫人》为例
维·托卡列娃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
反抗与同化:赛林格主人公的犹太性解读
论缪丽尔·斯帕克的创作特征--以《死的警告》等作品为例
女性哥特视域下《呼啸山庄》和《北地胭脂》的比较研究
《印度之行》文化元素的空间解读
论刘醒龙小说的乡土叙事
趋近时代、关注现实的一种戏剧艺术—沙叶新编剧艺术研究
论新月诗人寄托在格律实验中的人文理想
双重焦虑下的逃离与回归--论周大新的小说创作
凡一平中篇小说论
牛渚诗学意象初探
“花园”理想的浮沉--论老舍文本中的城市书写
沉沦与拯救--论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
“王”“霸”之辩--论《盐铁论》中的人物形象
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悲剧论的比较研究
末摘花的人物造型--从中日比较文学的角度
纪伯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