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目的及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一、 选择:写作背景及其独特性 | 第11-16页 |
(一) 八十年代文学特质及“谌容现象” | 第11-12页 |
(二) 谌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 第12-16页 |
二、 建构:题材书写与症候呈现 | 第16-25页 |
(一) 农村题材:饱含深情地真实再现 | 第16-18页 |
(二) 婚姻题材:爱情童话的现实续写 | 第18-21页 |
(三) 知识分子题材:自我审视的理性剖析 | 第21-25页 |
三、 效应:社会反响与观点争鸣——以《人到中年》为例 | 第25-38页 |
(一) 复调的作品主题 | 第26-29页 |
1. 中年问题的思考 | 第26-28页 |
2. 结尾处理的争论 | 第28-29页 |
3. 多种主题的挖掘 | 第29页 |
(二) 深刻的女性形象 | 第29-32页 |
1. 中年大夫陆文婷 | 第30-32页 |
2. “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 | 第32页 |
(三) 新颖的表现手法 | 第32-35页 |
1. 本土化的意识流 | 第33-34页 |
2. 分镜头的蒙太奇 | 第34-35页 |
(四) 电影的社会反响 | 第35-38页 |
1. 更为直观的艺术呈现 | 第35-36页 |
2. 越发轰动的社会效应 | 第36-38页 |
四、 反思:价值意义与审美局限 | 第38-45页 |
(一) 积极参与的文学之思 | 第38-41页 |
(二) 戛然而止的艺术之殇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