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老舍笔下的城市:从“老”北平到“洋”青岛 | 第14-34页 |
第一节 城市经验与审美选择 | 第15-26页 |
一、“北平情结”与审美倾向 | 第16-19页 |
二、从“北京”到“济南”——对故土的留恋与反思 | 第19-23页 |
三、从“伦敦”到“青岛”——对“洋味”的批判与借鉴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城市认知与文化批判 | 第26-34页 |
一、城市空间叙写与文化差异 | 第26-29页 |
二、城市欲望与乡土冲突 | 第29-31页 |
三、现代城市的疏离与救赎 | 第31-34页 |
第二章 老舍城市理想的建构:从“韦林新城”到“红大院” | 第34-49页 |
第一节 老舍前期创作中的乌托邦理想城 | 第34-41页 |
一、西方文明视野的开拓 | 第35-37页 |
二、“花园”理想的形成与文本展现 | 第37-40页 |
三、“花园”理想与乌托邦的精神关联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新中国建设下的“花园”城市 | 第41-49页 |
一、“新北京”建设下的城市“影像” | 第41-45页 |
二、《红大院》:热情讴歌下的理想城市 | 第45-47页 |
三、从“花园”到“红色花园”的转变与错位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城市理想的错位与政治想象的失衡 | 第49-62页 |
第一节 “花园”理想的契合与文本价值的重估 | 第49-53页 |
一、城市“花园”景象的始末 | 第50-51页 |
二、“遵命文学”的再审视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政治性的强化与艺术性的失衡 | 第53-57页 |
一、政治性的强化与遮蔽 | 第53-55页 |
二、艺术性的压抑与困境 | 第55-57页 |
第三节 艺术的坚守者与理想的捍卫人 | 第57-62页 |
一、潜在的艺术坚守 | 第58-60页 |
二、“花园”理想的捍卫 | 第60-62页 |
结语“花园”理想的坍塌与老舍之死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