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移民治理问题研究
山东红枪会研究(1937-1945)
抗战时期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以张自忠为中心考察
云南抗战军属优待研究
汪伪政权的三民主义论调研究
四川阆中回族抗战研究(1937-1945)
抗战时期河南沦陷区的新民会研究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各省卫生处处长群体研究(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研究
重塑与认同:《新华日报》对中共的宣传
抗战初期苏联援华的“Z计划”及两次援华“低潮”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青年救国会研究
日伪时期河南铁路殖民化研究
《时代精神》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动员
抗战时期平津地区慈善义演研究(1937—1945)
战时浙江电信行政研究(1937-1945)
全面抗战时期浙江工业布局的变迁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的群众武装研究
七七事变前走私与反走私中的天津商会
抗战前后吉安县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
抗战时期左权县救联会研究
娘子关战役研究
抗战初期牺盟会的民众动员
太原战役之国军的布防与解放军的攻坚
民族危机中地方民众的民族国家观念研究--以浙江大学西迁时期的湄潭为对象
革命的“房东”:抗战时期冀中区的堡垒户
张季鸾对抗战的宣传与鼓动研究
太平洋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英外交
日本侵华时期对河北平津区矿产业的统制与掠夺
伪满时期日伪宪警的“思想对策”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多边外交研究
从总务厅的设置看伪满洲国的傀儡性质
抗战时期云南劳军募捐运动研究--以《云南日报》为中心
国民政府对印支之政策及演变(1941-1946)
抗战时期民主党派与国共合作论析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安置政策研究
保甲制度与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农村的殖民统治--以白城地区为中心
福建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述论
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
资源委员会与美国的技术贸易(1932-1949年)--以电工工业为透视点
论日军对阆中的大轰炸(1941)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乡村政权建设研究
抗战时期昆明市中下层市民经济生活考察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劳动英雄运动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武装研究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以赫尔利与美国驻华人员的争论为视角
1942-1945年国共关系的演变--以国共双方的元旦贺词为视角
延安新秧歌运动中的民众动员问题研究
社交媒体中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话语建构--以新浪微博在“9·3阅兵”期间的发帖为例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