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序言 | 第9-17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3-14页 |
(五)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14-15页 |
(六) 写作思路 | 第15-17页 |
一、青年救国会的建立及其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 第17-27页 |
(一) 青年救国会成立的缘起 | 第17-22页 |
1. 青年生活条件与组织情况需改善 | 第17-18页 |
2. 中国共产党抗战政策及青年政策做引导 | 第18-20页 |
3. 青年团内部问题突出需整顿 | 第20-21页 |
4. 国际力量支持促调整 | 第21-22页 |
(二) 青年救国会的建立与发展概况 | 第22-27页 |
1. 青年救国会的建立 | 第22-24页 |
2. 青年救国会的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二、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的成立、组织机构与发展 | 第27-41页 |
(一) 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的成立 | 第27-29页 |
(二) 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 第29-35页 |
1. 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 第29-33页 |
2. 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的会员管理与工作运行机制 | 第33-35页 |
(三) 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的发展 | 第35-41页 |
三、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的社会活动 | 第41-73页 |
(一) 儿童青年的教育培养者 | 第41-43页 |
(二) 军事战斗的中坚力量 | 第43-57页 |
1. 直接组织青年主力上战场 | 第43-54页 |
2. 组织各种活动间接发动青年 | 第54-57页 |
(三) 政府工作的重要协助者 | 第57-69页 |
1. 推进文化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 第57-60页 |
2. 投入生产,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 | 第60-66页 |
3. 拥军慰劳,优待抗日军人家属 | 第66-68页 |
4. 拥护中央领导,拥护双十纲领 | 第68-69页 |
(四) 积极推进统一华北青年运动 | 第69-73页 |
四、青年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评析晋察冀边区青年救国会组织 | 第73-82页 |
(一) 青年社会学理论下青年救国会的定性 | 第73-74页 |
(二) 青年社会学理论下青年救国会的功能和优势 | 第74-78页 |
1. 沟通功能 | 第74-75页 |
2. 规范功能 | 第75-77页 |
3. 凝聚功能 | 第77-78页 |
(三) 青年救国会的局限 | 第78-82页 |
1. 在社会本位视角下,青年个体与青年组织整体间存在张力 | 第79-80页 |
2. 在社会本位视角下,青年救国会的个体特性过于突出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