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抗战时期西康民众教育研究》(1931-1945)
抗战时期成都市祠堂街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抗战
《中央日报》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的报道研究(1933-1934)
街灯与城市社会--以成都市街灯管理所为中心的研究(1939-1949)
成都市国民义务劳动服务团研究(1945—1949)
从公使馆到大使馆-1935年中日使馆升格之历史考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湖南学生联合会研究(1919-1927年)
论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影响
四川善后会议研究(1925-1926)
京汉铁路与近代驻马店城市发展研究(1906-1949)
萧铮土地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1931-1945)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与实践研究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刘文典政治思想研究
抗战期间重庆城市公共卫生建设--基于传染病防治视域的研究
抗战时期第五战区豫鄂皖游击区的军政建设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沦陷区伪县警备队研究
国民政府内政部第二警察总队研究(1946-1949)
述学社研究
交通部长江区航政局研究
上海学生迎接上海解放研究
试论1930年“龙井事件”及其善后交涉
“新大明轮案”研究(1928-1931)
“卫生强种”:《大公报·医学周刊》与妇婴卫生问题研究(1929-1937)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毒化山西问题研究
重庆市教育视导实施研究(1943-1949)
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良民证问题研究
《新华日报》对国统区的工业报道
政治与历史:国统区、敌占区、根据地中学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1937-1949)
1937-1940年英国撤退在华驻军初探
知识精英与政治领袖--以傅斯年与蒋介石为考察对象
晋绥军兵源问题研究
汪伪政府的上海民食应对(1942-1945)
压迫与反抗:天津地区稻谷统制研究(1941-1949)
从登州到济南:齐鲁大学校园空间变迁及其影响
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研究(1935-1942)
渔业组织和政府管理的互动因应--以浙江玉环渔会为例(1945-1949)
花开未果--论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战后上海妇女教养所研究(1946-1949)
比较思想史视域下的记忆政治研究--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新安旅行团的抗日宣传活动研究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及当代价值
广东四邑侨乡的走私问题研究(1945-1949)
关东军在“满”苏东部国境要塞的驻军及战略研究--以东宁、绥芬河、珲春为中心
1919年日本报纸中的五四运动
《上海画报》(1925-1932)封面女郎研究
淞沪会战中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
近代黄帮研究--以黄安程氏家族和汉口第一纱厂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对日战争索赔问题研究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研究(1937-1945)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