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康民众教育研究》(1931-1945)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本研究题目释义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学术界对于全国民众教育之研究 | 第15-17页 |
1.2.2 关于西康民众教育的期刊与方志史料 | 第17-19页 |
1.2.3 西康民众教育的档案史料 | 第19页 |
1.3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抗战时期西康民众教育的背景 | 第21-25页 |
2.1 战时民众教育的推动 | 第21-23页 |
2.2 康区民众教育必要性 | 第23-25页 |
2.2.1 康民思想封闭性 | 第23-24页 |
2.2.2 刘文辉经营西康 | 第24-25页 |
3 西康民众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4 抗战时期西康民众教育的主要设施 | 第27-47页 |
4.1 民众教育馆教育 | 第27-38页 |
4.1.1 “西康省立民众教育馆”(典型) | 第28-29页 |
4.1.2 民众教育馆之主要活动 | 第29-38页 |
4.2 图书馆教育 | 第38-39页 |
4.2.1 整理原有图书馆 | 第38页 |
4.2.2 创办新图书馆 | 第38-39页 |
4.3 电化教育 | 第39-43页 |
4.3.1 电影教育 | 第39-42页 |
4.3.2 播音教育 | 第42-43页 |
4.4 卫生健康教育 | 第43-45页 |
4.4.1 动员民众讲卫生 | 第43-44页 |
4.4.2 普及妇婴卫生常识 | 第44-45页 |
4.5 战时妇女教育 | 第45-47页 |
5 西康战时民众教育实施的保障 | 第47-57页 |
5.1 增加经费预算 | 第47-49页 |
5.2 政治制度保障 | 第49-52页 |
5.2.1 教育行政机构的完善 | 第49页 |
5.2.2 教育视导制度的确立 | 第49-51页 |
5.2.3 强迫民众入学 | 第51-52页 |
5.3 民教工作者的理论贡献 | 第52-54页 |
5.4 民众教育者培训保障 | 第54-57页 |
5.4.1 培训教师队伍 | 第54-55页 |
5.4.2 训练民教人员 | 第55-57页 |
6 抗战时期西康民众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 第57-66页 |
6.1 西康民众教育的特点 | 第57-60页 |
6.1.1 教育方式多样性 | 第57-58页 |
6.1.2 教育措施实用性 | 第58页 |
6.1.3 教育目的民族性 | 第58-60页 |
6.2 西康民众教育的作用 | 第60-66页 |
6.2.1 改变旧有生活习惯 | 第60-61页 |
6.2.2 推动全民卫生运动 | 第61-62页 |
6.2.3 民众识字能力增强 | 第62-65页 |
6.2.4 建设抗战大后方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件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