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15页 |
2.现实意义 | 第15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关于生活教育的研究 | 第15-17页 |
2.关于新安旅行团的研究 | 第17-19页 |
(四)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新安旅行团 | 第19页 |
2.抗日宣传活动 | 第19-20页 |
3.生活教育理论 | 第20页 |
4.游学 | 第20页 |
(五)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1.研究目标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一、新安旅行团诞生的历史背景 | 第23-33页 |
(一) 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 | 第23-28页 |
1.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败 | 第23-25页 |
2.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对立严重 | 第25-27页 |
3.日寇图谋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 第27-28页 |
(二) 各种救国思潮的涌现 | 第28-33页 |
1.不同的救国思想与分歧 | 第28-29页 |
2.“教育救国”理论的出现 | 第29-31页 |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31-33页 |
二、新安旅行团的活动历程:从游学到抗战 | 第33-43页 |
(一) 新安小学和新安儿童旅行团 | 第33-36页 |
1.陶行知和新安小学的创办 | 第33-34页 |
2.汪达之的创新尝试 | 第34-35页 |
3.新安儿童旅行团的成功实践 | 第35-36页 |
(二) 从游学到投身抗日的新安旅行团 | 第36-43页 |
1.游学全国期间 | 第37-38页 |
2.宣传抗日,参加抗战 | 第38-39页 |
3.到达苏北根据地之后 | 第39-43页 |
三、新安旅行团性质的转变:从游学到革命 | 第43-56页 |
(一) 组织架构的转变 | 第43-47页 |
1.以完成游学为目标的社会实践团体 | 第43-45页 |
2.团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党支部的成立 | 第45-46页 |
3.正式转变为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团体 | 第46-47页 |
(二) 思想上的转变 | 第47-51页 |
1.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活动宗旨 | 第47-48页 |
2.在实践中认识革命与宣传的含义 | 第48-50页 |
3.到苏北根据地之后思想的彻底转变 | 第50-51页 |
(三) 活动方式的转变 | 第51-56页 |
1.抗日救亡思想的宣传者 | 第51-53页 |
2.根据地儿童的组织者 | 第53-56页 |
四、新安旅行团抗日宣传活动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 | 第56-64页 |
(一) 历史作用 | 第56-60页 |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 第56-58页 |
2.唤醒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 第58-59页 |
3.通过生活教育理论培养了一批先进人才 | 第59-60页 |
(二) 现实启示 | 第60-64页 |
1.加强了对当代青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第60-61页 |
2.拓宽方式方法促进教育活动的繁荣 | 第61-62页 |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