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5 主要创新 | 第17-18页 |
第2章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8-27页 |
2.1 抗战时期的特殊经济环境 | 第18-22页 |
2.1.1 政治局势 | 第18-19页 |
2.1.2 经济局势 | 第19-22页 |
2.2 陕甘宁边区的严峻经济形势 | 第22-27页 |
2.2.1 陕甘宁边区经济困难的原因 | 第22-23页 |
2.2.2 陕甘宁边区恶劣的经济形势 | 第23-27页 |
第3章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的主要来源 | 第27-36页 |
3.1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 | 第27-31页 |
3.1.1 马克思主义货币学说 | 第27-29页 |
3.1.2 马克思主义银行学说 | 第29-31页 |
3.2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金融探索 | 第31-36页 |
3.2.1 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探索 | 第31-33页 |
3.2.2 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政策 | 第33-36页 |
第4章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6-47页 |
4.1 抗战时期朱理治的货币思想 | 第36-43页 |
4.1.1 边币的发行 | 第36-39页 |
4.1.2 边币的流通 | 第39-43页 |
4.2 抗战时期朱理治的银行思想 | 第43-47页 |
4.2.1 边区银行的性质 | 第43-45页 |
4.2.2 边区银行的职能 | 第45-47页 |
第5章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的实践 | 第47-64页 |
5.1 边币币值的稳定 | 第47-55页 |
5.1.1 物价的稳定 | 第47-52页 |
5.1.2 汇价的稳定 | 第52-55页 |
5.2 边区银行的建设 | 第55-60页 |
5.2.1 边区银行组织机构的建设 | 第55-58页 |
5.2.2 边区银行规章制度的构建 | 第58-59页 |
5.2.3 边区银行业务的规范 | 第59-60页 |
5.3 边区金融秩序的稳定 | 第60-64页 |
5.3.1 金融法令法规的制定 | 第61-62页 |
5.3.2 稳定金融的措施 | 第62-64页 |
第6章 对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 第64-72页 |
6.1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 | 第64-67页 |
6.1.1 促进了边区生产的发展 | 第64-65页 |
6.1.2 稳定了边区的金融秩序 | 第65-66页 |
6.1.3 保障了边区抗战的持续 | 第66-67页 |
6.2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的现实启示价值 | 第67-70页 |
6.2.1 为我国当代银行制度建设提供重要经验 | 第67-68页 |
6.2.2 为完善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 第68-69页 |
6.2.3 为我国国际金融战略的制定提供现实启示 | 第69-70页 |
6.3 抗战时期朱理治金融思想与实践探索中的不足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