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抗战时期中共陕甘宁边区执政实验及现实思考
五卅运动在青岛
南京国民政府救灾体制研究(1927—1937)
留日学生与中日山东问题交涉
胶济铁路筹款赎路运动始末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研究
1931至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研究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
传统对抗革命:中共减租政策下的宗族血缘认同--以晋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拥军优抚政策述评
抗战时期武乡农村社会变动
非正常分家行为--晋西北农民应对抗战负担的另一景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婚姻变革--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为例
中共革命在一个村庄的经历--以1942年的兴县任家湾村为例
从“西北农币”看抗日根据地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革命·战争与村界的形成--关于抗战以来兴县黑峪口自然村地权转移的一个考察
陇海铁路与关中城镇发展关系研究(1912~1945)
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变动社会中的传统商业(1927~1937)
邵力子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杨虎城部队中的统一战线工作研究
理想与现实--民国江西新生活运动探讨
抗战时期的女性与国家--以《妇女生活》杂志为分析实例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述论
陕甘宁边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及其历史演进
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政治参与:陕北开明绅士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以李鼎铭个案为中心的群体研究
延安时期毛泽东局部执政观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建设与制度创新
试论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政治合法性的转换
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
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
五四知识群体的革命论述
1945-1949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实践研究
革命与秩序--以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1939-1956)
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
1927~1937年中国城市失业问题研究
《大公报》与抗战宣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与中间势力关系研究--以民主同盟为中心的观察
抗日根据地治理会道门研究
民国时期杭州银行公会研究(1930-1937)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僚构成之研究(1927-1937)
1934年全国考铨会议述论
抗战以来四川内江的蔗糖纠纷(1937年—1949年)
共产国际的影响与中共对国民党二大的策略
共产国际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
抗战前十年农村经济状况考察--以华北、华东地区为重点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