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他人研究 | 第10-17页 |
三、本文框架 | 第17-19页 |
四、资料来源 | 第19页 |
五、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第一章 乡镇自治的楔入 | 第22-53页 |
第一节 背景:浙江省地方自治沿革 | 第23-35页 |
一、清末地方自治伊始与风潮 | 第24-28页 |
二、1912—1927年地方自治的兴动 | 第28-29页 |
三、国民党党义与地方自治 | 第29-31页 |
四、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引导的自治 | 第31-33页 |
五、1937—1945年抗战时期的自卫与自治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权力与制衡:1946年乡镇自治的建构 | 第35-51页 |
一、乡镇公所:国家政权的延伸 | 第36-37页 |
二、乡镇务会议:基层政权的运作 | 第37-41页 |
三、委员会的自治功能 | 第41-44页 |
四、保长及保长会议 | 第44-46页 |
五、乡镇民代表会:权力与职能 | 第46-49页 |
六、乡镇自治的内涵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二章 乡镇自治体制的运作 | 第53-102页 |
第一节 乡镇自治:基层的民主意识与参与 | 第53-68页 |
一、检举汉奸与民主政治 | 第54-56页 |
二、保民:兴趣与权利 | 第56-60页 |
三、民主:争议与规范 | 第60-67页 |
四、民主的赋予与实现 | 第67-68页 |
第二节 乡镇财政体制的运作 | 第68-83页 |
一、乡镇地位的缺失:1928—1945年浙江省自治财政 | 第69-72页 |
二、乡镇地位的确立:1945—1949年嘉兴县乡镇财政体制 | 第72-76页 |
三、审核体制:1945—1949年嘉兴县乡镇财政的运作 | 第76-82页 |
四、疲于平衡:难以承受之重 | 第82-83页 |
第三节 纠纷调解:乡镇自治组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 | 第83-99页 |
一、佃业双方代表会:新的交流平台 | 第84-87页 |
二、乡镇各组织的协调:升级纠纷的处理 | 第87-91页 |
三、乡镇调解委员会:日常纠纷的调解 | 第91-98页 |
四、规范化秩序 | 第98-9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9-102页 |
第三章 乡镇自治中的政府行为与角色 | 第102-139页 |
第一节 督导与宣导:民主建设中的政府 | 第102-118页 |
一、督导:乡镇自治组织的构建 | 第103-111页 |
二、宣导:乡镇自治组织的民主化 | 第111-117页 |
三、县与乡镇关系定位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服务与强制:农业建设中的政府 | 第118-138页 |
一、环境:生态与社会双重影响 | 第120-124页 |
二、政府:强制的服务 | 第124-129页 |
三、农民:压力下的动员 | 第129-136页 |
四、现代化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四章 小尺度区域政治:自治中乡镇体制的困轭 | 第139-165页 |
第一节 乡镇归并:背离实际的拙劣改革 | 第139-155页 |
一、政治调整:海宁县区划的频繁变动 | 第141-145页 |
二、矛盾凸现:乡镇归并带来的问题 | 第145-148页 |
三、非均衡格局:归并后乡镇的发展模式 | 第148-155页 |
四、背离生活实际的政治手段 | 第155页 |
第二节 户政工作:乡镇体制运作的症结 | 第155-163页 |
一、户政推行过程与存在的问题 | 第156-159页 |
二、问题症结:推卸的责任 | 第159-162页 |
三、体制变革之急 | 第162-16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五章 乡镇自治人员的群体考察 | 第165-219页 |
第一节 保长的形象改变与角色定位 | 第166-187页 |
一、乡土人情塑造的正面形象 | 第167-175页 |
二、外部压力下泛滥的负面形象 | 第175-181页 |
三、制度弊端下角色的偏离 | 第181-186页 |
四、乡村政治边缘人 | 第186-187页 |
第二节 乡镇职员的经历、心理及行为 | 第187-203页 |
一、抗战时期群体流动范围 | 第188-190页 |
二、抗战时期的个人经历 | 第190-195页 |
三、抗战后乡镇职员心理状态 | 第195-198页 |
四、抗战后乡镇长的行为 | 第198-201页 |
五、建设意识与行为的滞后 | 第201-203页 |
第三节 新官绅及乡镇权力结构 | 第203-216页 |
一、权威地位的确立:亲属关系为基础 | 第204-207页 |
二、乡镇权威的政治身份:国民党党员 | 第207-211页 |
三、乡镇权威的地位:乡镇权力的主导 | 第211-213页 |
四、压力下的乡镇权威:对政府的背离 | 第213-215页 |
五、乡镇权力结构与乡村控制 | 第215-21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16-219页 |
结论 | 第219-227页 |
一、国家政权建设中的自治 | 第219-221页 |
二、比较中的乡镇自治 | 第221-223页 |
三、地方自治与政府职能 | 第223-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47页 |
档案资料 | 第247-248页 |
后记 | 第248-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