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5页
导论第15-19页
 一、选题认知第15页
  (一) 理论意义第15页
  (二) 学术价值第15页
  (三) 现实作用第15页
 二、学术史综述第15-17页
  (一) 史料第15-16页
  (二) 论著第16页
  (三) 论文第16-17页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及不足点第17页
  (一) 重点第17页
  (二) 难点第17页
  (三) 创新点第17页
  (四) 不足点第17页
 四、相关界定第17-19页
  (一) 时间界定第17页
  (二) 空间界定第17-18页
  (三) 概念界定第18-19页
第一章 灾情槪述第19-36页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区划第19-21页
  一、自然环境第19页
  二、区划状况第19-21页
   (一) 自然区划第19-20页
   (二) 行政区划第20-21页
 第二节 政权分布第21-26页
  一、沦陷区第21-24页
   (一) 进逼河南第21-22页
   (二) 豫北、豫东沦陷第22页
   (三) 日伪政权的建立第22-23页
   (四) 河南战役第23-24页
  二、根据地第24-26页
  三、国统区第26页
 第三节 灾情及特点第26-36页
  一、历年灾情第26-32页
   (一) 1941 年灾情第26-27页
   (二) 1942 年大旱第27-28页
   (三) 1943 年特大蝗灾第28-31页
    1. 饥荒第28-29页
    2. 水灾第29-30页
    3. 蝗灾第30页
    4. 疫疠第30-31页
    5. 死亡与逃荒第31页
    6. 本年受灾县份统计第31页
   (四) 1944 年灾情第31-32页
    1. 旱蝗第31-32页
    2. 疫疠第32页
  二、灾荒的特点第32-36页
   (一) 范围广第32页
   (二) 并发性第32-33页
   (三) 连续性第33-34页
   (四) 积累性第34页
   (五) 兵荒交乘第34-36页
第二章 灾荒成因第36-58页
 第一节 自然原因第36-42页
  一、降水不均衡第36-37页
  二、季风性气候第37页
  三、高落差地形第37-38页
  四、怕旱又怕涝的农作物第38页
  五、连年自然灾害第38-42页
   (一) 先期连年遭灾第38-39页
   (二) 花园口决口的后患第39-42页
 第二节 社会原因第42-58页
  一、日本的侵略第42-47页
   (一) 军事进攻及“扫荡”第42-43页
    1. 疯狂的军事进攻第42页
    2. 频繁的轰炸与“扫荡”第42-43页
   (二) 不见血腥的杀人行径第43-44页
    1. 以“毒、赌、娼”荼毒生灵第43-44页
    2. 以毒气、病菌杀害民众第44页
    3. 扒河决堤,以水代兵第44页
   (三) 残酷的经济掠夺与榨取第44-47页
    1. 榨取华北经济的机构及方式第44-45页
    2. 为掠夺服务的交通运输第45页
    3. 对农工商业和劳动力的掠夺第45-47页
  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第47-58页
   (一) 河南省当局的腐朽第47-51页
    1. 贪功好名,不察民情第47页
    2. 隐瞒灾情,避不上报第47-48页
    3. 不恤民艰,拼命征粮第48-49页
    4. 贪污肥己,大发横财第49-50页
    5. 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第50-51页
    6. 生活糜烂,泯灭人性第51页
   (二) 河南省驻军的劫掠第51-53页
    1. 腐败透顶的军官第51-52页
    2. 纪律败坏的军队第52-53页
   (三) 重庆国民政府的漠视第53-58页
    1. 对灾情充耳不闻,封杀报刊第53-55页
    2. 二张勘灾内幕第55-56页
    3. 虚伪的慈善,侵吞海外救济款第56-58页
第三章 国统区的赈灾救荒第58-116页
 第一节 官方的赈灾救荒第58-105页
  一、救灾前的准备工作第58-60页
   (一) 设立救灾机构第58页
   (二) 拟定救灾方针与办法第58-60页
    1. 确定救灾方针第58页
    2. 制定具体救灾办法第58-60页
  二、救灾举措第60-100页
   (一) 减轻灾民负担第60页
    1. 核减征实征购数额第60页
    2. 缓办与借用第60页
   (二) 筹款第60-63页
    1. 急振款第60-61页
    2. 工振款第61页
    3. 中外捐款第61-63页
   (三) 筹粮第63-72页
    1. 开仓贷谷第63-64页
    2. 散放斗余第64页
    3. 查放余粮第64页
    4. 贷放借麦第64-65页
    5. 办理平粜第65-72页
   (四) 救济灾民第72-76页
    1. 设立粥场第72页
    2. 收容灾民第72-74页
    3. 收养童婴第74页
    4. 移民就食第74-76页
    5. 移民垦荒第76页
    6. 严防灾民逃入敌区第76页
   (五) 扶植生产第76-82页
    1. 举办农贷第76-77页
    2. 筹贷秋种第77-80页
    3. 保护牲畜第80-81页
    4. 开放土布统制第81页
    5. 保护灾贫农民第81-82页
   (六) 厉行节约第82-91页
    1. 节食救灾第82-87页
    2. 裁员减政第87-91页
    3. 禁止酿酒第91页
   (七) 地方自救第91-96页
    1. 人民自救第91-92页
    2. 合作自救第92-94页
    3. 散放馍票第94-95页
    4. 配制救荒食品第95-96页
   (八) 防疫第96-97页
    1. 强行防疫注射第96页
    2. 购发防疫药品第96-97页
   (九) 防泛第97-98页
    1. 尉氏黄堤溃决第97页
    2. 办理紧急救济第97-98页
   (十) 捕蝗第98-100页
    1. 事前防范第98-99页
    2. 临时处置第99页
    3. 统筹救济第99-100页
  三、救灾善后第100-103页
   (一) 拟定计划第100-102页
   (二) 实施概况第102-103页
    1. 赓续收养童婴第102页
    2. 请减军事征用第102页
    3. 统筹各部队麸料柴草第102-103页
    4. 请减征兵数额第103页
  四、救灾总结及评价第103-105页
   (一) 救灾总结第103-105页
   (二) 救灾评价第105页
 第二节 民间的赈灾救荒第105-116页
  一、中外慈善团体的赈灾救荒第106-111页
   (一) 郑州国际救济会第106-107页
   (二) 河南第九区育幼院第107-109页
   (三) 南阳灾童教养所第109页
   (四) 报刊的救灾第109-111页
    1. 对灾荒的报道第109-110页
    2. 李蕤与救灾第110-111页
  二、慈善家个人义举第111-114页
   (一) 张钫的救灾活动第111-112页
   (二) 个人呼吁第112-114页
  三、特点及评价第114-116页
   (一) 民间救济的特点第114页
   (二) 民间救济的评价第114-116页
第四章 根据地的赈灾救荒第116-133页
 第一节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赈灾救荒第116-126页
  一、第一阶段:1942 年10 月—1943 年6 月第116-121页
   (一) 调查灾情,减免灾区负担第116-117页
   (二) 掌握粮食,实行粮食调剂第117页
   (三) 安置逃荒灾民,组织移垦第117-118页
   (四) 发展生产,贷放粮款第118-119页
   (五) 厉行节约,开展社会互济运动第119-121页
  二、第二阶段:1943 年7 月—1944 年6 月第121-126页
   (一) 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第121-122页
   (二) 组织群众,浇水捕蝗第122-124页
   (三) 抢种庄稼,补种蔬菜第124页
   (四) 订立度荒计划,开展生产度荒运动第124-125页
   (五) 大量种麦,缩短灾期第125页
   (六) 其他救济工作的开展第125-126页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对豫灾的救济第126-131页
  一、安置难民的政策与办法第126-129页
  二、具体安置情况第129-131页
 第三节 救灾成效及评价第131-133页
第五章 沦陷区的赈灾救荒第133-144页
 第一节 伪政权的赈灾救荒第133-140页
  一、治旱第133-138页
   (一) 设坛祈雨,安定民心第133-135页
   (二) 减轻民负,实施急赈第135-136页
   (三) 通过合作社实施配给第136-137页
   (四) 实行限价,调剂金融第137页
   (五) 提倡节约,发起社会募捐第137-138页
   (六) 严禁重利盘剥,发动增产救灾运动第138页
  二、救蝗第138-139页
   (一) 视察灾情,宣传教育第138页
   (二) 制定扑蝗办法,组织民众扑蝗第138-139页
  三、防泛第139-140页
  四、防疫第140页
 第二节 民间的赈灾救荒第140-142页
  一、慈善团体的救灾第141-142页
   (一) 以上海为中心的慈善团体的救灾第141页
   (二) 以开封为中心的慈善团体的救灾第141-142页
  二、个人义举第142页
 第三节 救灾评价第142-144页
  一、沦陷区的救灾评价第142页
  二、三种救灾模式的比较第142-144页
第六章 灾荒与乡村社会第144-159页
 第一节 灾荒与乡村人口第144-150页
  一、灾荒与人口数量第144-146页
   (一) 灾荒与人口增减第144页
   (二) 灾荒与人口迁移第144-146页
  二、灾荒与人口结构第146-148页
   (一) 灾荒与年龄结构第146-147页
   (二) 灾荒与性别结构第147页
   (三) 灾荒与家庭结构第147-148页
  三、灾荒与人口素质第148-150页
   (一) 灾荒与人口身体素质第148页
   (二) 灾荒与人口思想素质第148-149页
   (三) 灾荒与人口文化素质第149-150页
 第二节 灾荒与乡村经济第150-154页
  一、灾荒与粮价、物价第150-151页
  二、灾荒与土地兼并、地租第151-152页
  三、灾荒与高利贷第152-154页
 第三节 灾荒与社会冲突第154-159页
  一、巩县的农民请愿第154页
  二、各地抢劫富户第154页
  三、阌乡的抗粮斗争第154-155页
  四、1944 年民变第155-159页
结论第159-16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63-170页
附图第170-173页
后记第173-174页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74-175页
注释第175-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茹与鸡腿蘑液体菌种培养及应用技术研究
下一篇:鲜食杏新品种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