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16页 |
(一) 语言主体论于当代诗学界的流布及可能性问题 | 第6-9页 |
(二) 主体性的“黄昏”与可能性表达 | 第9-14页 |
(三)1980年代以来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一、感受性主体或悲悼的诗学 | 第16-35页 |
(一) 修辞的诱惑与思想的激情 | 第18-24页 |
(二) 情绪:观念的受挫或预演 | 第24-35页 |
二、伦理主体或记忆的诗学 | 第35-51页 |
(一) “自我的诗歌”与“精神的诗歌” | 第36-44页 |
(二) 记忆诗学中的伦理表达 | 第44-51页 |
三、主体性的转换与改写 | 第51-63页 |
(一) 对风景的观看 | 第51-55页 |
(二) 穿透风景的凝视 | 第55-57页 |
(三) 他者的凝视:自我他者化的一个路径 | 第57-60页 |
(四) “荒凉的证人” | 第60-63页 |
四、主体性的隐在表达 | 第63-72页 |
(一) 主体性知觉和想像力的化用 | 第65-68页 |
(二) 对回忆的创造性叙述 | 第68-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