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文献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 纵向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横向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比较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选题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梁宗岱诗论的生成机制要素 | 第14-31页 |
第一节 梁宗岱成长的文化环境 | 第14-21页 |
一、本土的文学启蒙 | 第14-17页 |
二、西方的文学接受 | 第17-20页 |
三、动态的社交关系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诗论生成的社会环境 | 第21-27页 |
一、传播媒介的支撑 | 第22-24页 |
二、文学团体的构建 | 第24-25页 |
三、文艺沙龙的传播 | 第25-27页 |
第三节 诗歌理论的生成环境 | 第27-31页 |
一、诗歌理论的论争 | 第28-29页 |
二、诗学问题的切磋 | 第29-30页 |
三、诗学活动的推进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梁宗岱诗论生成与其创作的关系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古典与现代的诗歌体裁与诗论品格 | 第31-34页 |
一、《晚祷》自由体诗中的现代性 | 第31-32页 |
二、《芦笛风》古体诗中的古典性 | 第32-33页 |
三、诗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品格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诗歌创作追求与批评标准的一致性 | 第34-37页 |
一、真实性的双重感应 | 第34-35页 |
二、创造性的审美追求 | 第35-37页 |
三、直觉式的灵魂体验 | 第37页 |
第三节 诗论的诗性批评特征 | 第37-41页 |
一、诗化的批评语言 | 第37-38页 |
二、气势磅礴的笔锋 | 第38-39页 |
三、真实的情感体验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梁宗岱诗论生成与其翻译的关系 | 第41-50页 |
第一节 翻译要素与诗论的契合 | 第41-43页 |
一、翻译对象的选取倾向 | 第41-42页 |
二、翻译创作的风格延续 | 第42-43页 |
三、翻译作品的艺术理想 | 第43页 |
第二节 “诗人译诗”的风格特征与诗论的融合 | 第43-47页 |
一、诗意译者的自觉性 | 第44页 |
二、诗人译诗的风格差异 | 第44-46页 |
三、非诗人译诗的翻译比较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蒙田作品翻译与诗论生成的关系 | 第47-50页 |
一、蒙田思想的影响痕迹 | 第47页 |
二、蒙田随笔的文体痕迹 | 第47-48页 |
三、文本选取的情感倾向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梁宗岱诗论及生成机制与中国现代诗学关系探析 | 第50-56页 |
第一节 梁宗岱诗论生成机制与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学研究 | 第50-52页 |
一、梁宗岱诗论生成机制的概况 | 第50页 |
二、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之研究状态 | 第50-51页 |
三、梁宗岱诗论的生成机制对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启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梁宗岱诗论及生成机制对中国现代诗学建构的意义 | 第52-56页 |
一、梁宗岱诗论及生成机制的双向建构模式 | 第52-53页 |
二、梁宗岱诗论及生成对现代诗学建构的意义 | 第53-54页 |
三、梁宗岱的诗学批评态度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意义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硕士阶段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