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意识形态化的另类书写:政治抒情诗的“非诗化”倾向 | 第18-25页 |
第一节“非诗”的界定 | 第18-22页 |
一、诗与“非诗” | 第18-20页 |
二、“非诗”的特殊性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非诗”的深化 | 第22-25页 |
一、从诗的“白话”到诗的“政治化” | 第22-23页 |
二、政治抒情诗“非诗”的深化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政治性与诗性的博弈:20-4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非诗”问题 | 第25-50页 |
第一节 政治使命的承载 | 第25-29页 |
一、普罗诗派:“别一世界”的战歌 | 第25-26页 |
二、中国诗歌会:“新诗歌”的号角 | 第26-27页 |
三、晋察冀诗派:政治纽带下的大众诗潮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诗性追求的疏离 | 第29-44页 |
一、创作的“去生活”化 | 第30-32页 |
二、“旧瓶”难装“新酒” | 第32-36页 |
三、诗歌语言的非诗化 | 第36-40页 |
四、诗歌表现手法的单一 | 第40-44页 |
第三节“非诗”问题的内部关系与差异 | 第44-50页 |
一、“非诗”问题的承续深化与自我匡正 | 第44-46页 |
二、“非诗”表现的差异性 | 第46-50页 |
第三章“政治”对诗的检验: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非诗”问题 | 第50-76页 |
第一节 新时代的“新”诗歌 | 第50-56页 |
一、政治“指导”下的诗歌 | 第50-51页 |
二、颂歌与战歌交织的时代 | 第51-54页 |
三、“古典+民歌”的诗歌范式 | 第54-56页 |
第二节 诗对政治的依附 | 第56-65页 |
一、诗歌工具论的扩大化 | 第57-59页 |
二、集体与个体抒写的对立 | 第59-61页 |
三、艺术借鉴的偏狭和艺术手法的单一 | 第61-65页 |
第三节 时代风云的歌者 | 第65-76页 |
一、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 第65-69页 |
二、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 第69-76页 |
第四章“非诗”问题的审思:20-50年代政治抒情诗“非诗”的反思 | 第76-86页 |
第一节“非诗化”倾向产生的历史因由 | 第76-79页 |
一、诗歌职能的意识形态化 | 第76-77页 |
二、时代环境的变迁 | 第77-78页 |
三、新诗传统的贫乏 | 第78-79页 |
第二节“非诗”问题的反思与启示 | 第79-86页 |
一、传统与现代 | 第79-80页 |
二、自守与开放 | 第80-81页 |
三、集体与个人 | 第81-83页 |
四、政治与诗美 | 第83-86页 |
余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