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词创作概观 | 第10-25页 |
第一节 新文学作家的个体创作 | 第10-21页 |
(一) 悲愤激昂与闲适风雅的二重悖论 | 第10-15页 |
1. 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10-12页 |
2. 叶圣陶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12-13页 |
3. 老舍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13-15页 |
(二) 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创作 | 第15-19页 |
1. 田汉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15-16页 |
2. 茅盾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16-18页 |
3. 王统照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18-19页 |
(三) 矛盾苦涩中的避世隐逸情怀——周作人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家参与的群体创作 | 第21-25页 |
(一) 《屈原》唱和 | 第21-23页 |
(二) 《沁园春·雪》唱和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重新开始旧体诗词创作的内外因 | 第25-36页 |
第一节 外部社会历史原因 | 第25-31页 |
(一) 抗战引发的对古代文人的心理认同感 | 第25-28页 |
(二) 五四新文学的落潮为旧体诗词重新出现提供了可能 | 第28-29页 |
(三) 抗战时期适宜旧体诗词生存的土壤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创作主体方面的原因 | 第31-33页 |
(一) 新文学作家的文化背景:深厚的国学修养 | 第31-32页 |
(二) 与年龄增长相关的怀旧情结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创作对象方面的原因 | 第33-36页 |
(一) 白话新诗的形式缺陷 | 第33-34页 |
(二) 成熟的旧体诗词体系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词的内容与形式特点 | 第36-46页 |
第一节 传统与时代相交杂的复杂思想内容 | 第36-41页 |
(一) 感时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36-38页 |
(二) 传统文人情怀和隐逸思想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在继承中革新的语言和形式特点 | 第41-46页 |
(一) 新旧词汇混合的诗词语言 | 第41-43页 |
(二) 旧体诗词新格律体系的探索与建构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的社会效果与文学史意义 | 第46-56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的社会效果 | 第46-49页 |
(一) 豪情勃发的旧体诗词对抗日救亡的鼓动作用 | 第46-48页 |
(二) 悲愤沉郁诗词所产生的巨大向心力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 第49-56页 |
(一) 新文学家的抗战旧体诗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50-51页 |
(二) 旧体诗词的重新书写对白话新诗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51-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