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龙应台:穿越多重维度的文化旅行
激进者的精神困境--论韦君宜笔下的顺从与反抗
贾平凹作品后记研究
论陈染创作的幽闭恐惧意识
虚无尽头的回望--史铁生创作论
“隐”而不“没”—杨绛文学创作论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王蒙与俄苏文学之缘
越南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接受(从2000年至今)
莫言文艺思想研究
汶川地震文学书写
赵树理文学思想研究
伤痕·苦难·革命--“伤痕文学”中的革命集体记忆书写
《锡林郭勒》杂志与游牧文学
论新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儒家“和”文化因素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
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以文体批评为中心
寻找民间:《今天》知识分子研究(1978-2012)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
公共领域中的新媒体文学
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及其话语重构
1990年以来文学中的敦煌书写研究--以“藏经洞”事件为中心
文艺民俗学视野下陕甘地区当代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视阈下的甘南文学
暴力的狂欢—论莫言的暴力叙事
当代佤族女作家群研究
汶川地震叙事文学研究
栗原小荻诗学思想研究
土改文学叙事研究
一九五八年的中国文坛
“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
英雄主义:无法摆脱的抗争与宿命--关于海子及其诗歌的一种解读
商业时代的文学接受和批评分裂--以《兄弟》和《你在高原》为例
影响焦虑下的“王安忆现象”--王安忆与“海派传人”研究
女性崇拜掩盖下的男性中心主义--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情谊”与生活世界--对王安忆小说的一种解读
试论韩寒现象及其创作
老骆驼的远行--论1949年之后张恨水的文学书写
朱天文的文学与电影创作关系研究
阎连科“神实主义”的世界现代主义文学意义
杨绛作品的喜剧性书写--以散文为主
潜在的实现: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能
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区域化文学”现象
“现实主义冲击波”现象研究
路翎创作转型原因探究
198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方言观念与方言创作--以方言文艺论争和新时期方言创作为例
新时期文学生存方式研究
浅析张承志作品中的世俗反抗心态
“80后”青春写作的价值取向--以韩寒、郭敬明为中心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