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13页 |
一.公共领域理论和文学媒介理论研究 | 第13-20页 |
(一) 公共领域理论要素的历时性考察 | 第13-17页 |
1. “公共性”——康德对启蒙理性的思考与实现途径的重新诠释 | 第13-15页 |
2. “政治性”——阿伦特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的行动公共领域理论 | 第15-16页 |
3. “系统性”——在“交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公共领域话语体系 | 第16-17页 |
(二) 新媒体文学理论及传播媒介研究 | 第17-20页 |
1. 网络文学本体论——新媒体文学研究的开端 | 第17页 |
2. “超文本”理论——新媒体文学文本概念的关注 | 第17-18页 |
3.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新媒体文学传播媒介研究 | 第18-19页 |
4. 当前新媒体文学及其传播媒介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二.新媒体特征与公共领域的构建 | 第20-26页 |
(一) 新媒体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1. 传播范围突破时空限制无限扩大 | 第20页 |
2. 传播模式的立体双向的互动理念 | 第20-21页 |
3. 传播要素综合多功能化 | 第21页 |
4. 主体身份的符号和虚拟化 | 第21页 |
5. 传播内容主题要素的多元化 | 第21-22页 |
6. 传播时效的便捷性和同步化 | 第22页 |
(二) 新媒体在公共领域构建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 第22-26页 |
1. 新媒体构建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 | 第22-23页 |
2. 新媒体促进了公共领域的转型 | 第23-26页 |
(1) 新媒体交往机制确保公共领域的基础规则——理性交往 | 第23-24页 |
(2) 新媒体参与主体特征契合公共领域的核心要素——公共性 | 第24-25页 |
(3) 新媒体通过改善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使其趋近理想范式 | 第25-26页 |
三.微小说——新媒体交往手段与文学观念的结合 | 第26-37页 |
(一) 微小说的产生背景分析 | 第26-27页 |
1. 零门槛准入规则和简略表达形式 | 第26-27页 |
2. 主体之间话语权利平等原则 | 第27页 |
3. “现场叙述”与个人化色彩 | 第27页 |
(二) 微小说类型分析 | 第27-31页 |
1. 爱情类微小说 | 第28-29页 |
2. 亲情类微小说 | 第29页 |
3. 耽美类微小说 | 第29-30页 |
4. 社会问题类微小说 | 第30-31页 |
(三) 微小说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1. 创作者与接受者身份的融合 | 第31页 |
2. 传播媒介对微小说形式的影响 | 第31-32页 |
(四) 微小说发展前景展望 | 第32-33页 |
1. 接受群体从边缘化向主流化发展 | 第32-33页 |
2. 文学审美趣味的大众化 | 第33页 |
3. 文本形式与技术保持动态平衡 | 第33页 |
(五) 微小说的生成与公共领域内部机制的契合 | 第33-37页 |
1. 交往平台的开放性 | 第35页 |
2. 主体间权力平等性 | 第35页 |
3. 自我理性的自由运用 | 第35页 |
4. 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存在 | 第35-37页 |
四.微电影——新媒体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 | 第37-47页 |
(一) 微电影概念辨析 | 第37页 |
(二) 微电影类型分析 | 第37-42页 |
1. 制作机构与发布平台的差别 | 第37-38页 |
2. 微电影创作目的差异性 | 第38页 |
3. 以内容为标准的类型划分 | 第38-42页 |
(1) 爱情类微电影 | 第38-39页 |
(2) 励志类微电影 | 第39-40页 |
(3) 亲情类微电影 | 第40-41页 |
(4) 社会现实类微电影 | 第41-42页 |
(5) 幽默搞笑类微电影 | 第42页 |
(三) 微电影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1. 参与主体的差异共在性 | 第42-43页 |
2. 微电影议题的丰富和包容性 | 第43页 |
3. “主题+故事”的表述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4. 接受方式的“碎片化” | 第44页 |
5. 传播过程的互动参与特质 | 第44页 |
(四) 微电影常用表达技巧 | 第44-46页 |
1. 用悬念的巧妙设置引导受众关注方向 | 第44-45页 |
2. 用幽默的情节设计创造轻松观影氛围 | 第45页 |
3. 用情感的渲染引发主题的外化 | 第45-46页 |
(五) 微电影艺术与商业广告的联姻 | 第46-47页 |
五.新媒体文学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 第47-50页 |
(一) 传播介质与文学的有机融合 | 第47-48页 |
(二) 传统文学价值观的颠覆与重构 | 第48页 |
(三) 开放性多元化的审美格局 | 第48-49页 |
(四) 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