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认知--基于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对比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6-20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18页 |
1.4.3 各章节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5页 |
2.1 城市群相关研究 | 第20-25页 |
2.1.1 城市群概念演进 | 第20-21页 |
2.1.2 城市群界定研究 | 第21-23页 |
2.1.3 城市群研究视角 | 第23-25页 |
2.2 空间认知相关研究 | 第25-30页 |
2.2.1 认知地图的研究尺度 | 第25-27页 |
2.2.2 认知地图获取研究 | 第27-28页 |
2.2.3 认知地图变形研究 | 第28-29页 |
2.2.4 认知地图影响因素研究 | 第29-30页 |
2.3 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关研究 | 第30-33页 |
2.3.1 治理主体层面 | 第30-32页 |
2.3.2 市场主体层面 | 第32-33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 第35-42页 |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3.1.1 研究区域 | 第35页 |
3.1.2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3.2.1 手绘地图法 | 第37页 |
3.2.2 定性GIS | 第37页 |
3.2.3 面积偏差系数法 | 第37-38页 |
3.2.4 中心偏差系数法 | 第38页 |
3.2.5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38-39页 |
3.3 研究数据及处理 | 第39-42页 |
3.3.1 数据获取 | 第39-40页 |
3.3.2 数据处理过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认知地图描述性分析 | 第42-58页 |
4.1 整体层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认知地图 | 第42-45页 |
4.2 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学生认知地图分析 | 第45-49页 |
4.3 长三角城市群大学生认知地图分析 | 第49-53页 |
4.4 成渝城市群大学生认知地图分析 | 第53-56页 |
4.5 三个城市群大学生认知地图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第五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认知地图变形分析 | 第58-75页 |
5.1 面积变形分析 | 第58-62页 |
5.1.1 整体层面 | 第58-59页 |
5.1.2 区域层面 | 第59-62页 |
5.2 中心变形分析 | 第62-69页 |
5.2.1 整体层面 | 第63-65页 |
5.2.2 区域层面 | 第65-69页 |
5.3 认知地图变形差异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5.3.1 长中游内省会城市认知差异分析 | 第69-71页 |
5.3.2 三城市群大学生的认知差异分析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六章 认知地图变形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75-91页 |
6.1 模型选择 | 第75页 |
6.2 变量设计 | 第75-78页 |
6.2.1 单变量分析 | 第75-77页 |
6.2.2 变量选择与处理 | 第77-78页 |
6.3 认知失真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90页 |
6.3.1 回归模型检验 | 第78-79页 |
6.3.2 Logistic回归结果 | 第79-9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1-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1-93页 |
7.2 政策启示 | 第93-94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105-108页 |
后记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