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一九五八年的中国文坛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绪论第16-34页
 一、 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第16-18页
 二、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第18-31页
 三、 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第31-34页
第一章 批判与再批判第34-132页
 第一节 铲除“毒草”第34-53页
  一、 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第35-44页
  二、 “个人主义思想”第44-50页
  三、 站稳立场:改造思想感情第50-53页
 第二节 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第53-79页
  一、 对“雪峰派”的批判第55-63页
  二、 对秦兆阳等人的批判第63-77页
  三、 对国外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第77-79页
 第三节 再翻历史的旧账第79-112页
  一、 “再批判”的发动第79-84页
  二、 “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第84-100页
  三、 “萧军及其《文化报》的毒草丛”第100-106页
  四、 “再批判”的战略第106-112页
 第四节 1958 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第112-132页
  一、 表态和检讨第112-118页
  二、 新的改造运动第118-132页
第二章 文艺大跃进及其成果第132-228页
 第一节 “建军”与“练兵”第132-142页
 第二节 “完全新型的”文艺第142-162页
  一、 “群众性”第142-148页
  二、 “配合政治任务”第148-162页
 第三节 文学的“无产阶级立场”第162-172页
 第四节 “三史”与“三结合”第172-192页
  一、 “三史”与革命回忆录第172-181页
  二、 “党委、群众、作家”三结合的集体创作方式第181-192页
 第五节 所谓“共产主义文艺”第192-228页
  一、 产生第193-197页
  二、 任务第197-218页
  三、 效果第218-228页
第三章 道路设计:新民歌与新诗发展方向第228-257页
 第一节 新民歌引发的大讨论第228-233页
 第二节 一元派和多元派第233-242页
  一、 如何评价新民歌第233-235页
  二、 如何评价五四新诗及外来形式第235-239页
  三、 如何规划中国诗歌发展的道路第239-242页
 第三节 结局和影响第242-257页
  一、 辩解和检讨第242-247页
  二、 “新格律诗”的探索第247-254页
  三、 “另起炉灶”第254-257页
第四章 理论成果:“两结合”创作方法第257-283页
 第一节 “两结合”的提出第257-269页
  一、 口号的提出第257-262页
  二、 提出的依据第262-266页
  三、 “两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第266-269页
 第二节 “革命的浪漫主义”第269-276页
  一、 混合而非结合第269-271页
  二、 不平等的混合第271-276页
 第三节 “两结合”指导下的创作第276-283页
  一、 “真实”的“神话”第276-280页
  二、 “冲天的干劲”第280-283页
第五章 边缘、异类与潜在写作第283-346页
 第一节 逸出规范的文学第283-328页
  一、 个人情感在生活中的位置第284-293页
  二、 关于英雄人物第293-302页
  三、 关于干部和群众形象第302-315页
  四、 知识分子题材第315-328页
 第二节 潜行于深处的地火第328-346页
结语第346-353页
参考文献第353-369页
致谢第369-370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370-372页

论文共3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元小说研究
下一篇:土改文学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