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土改文学叙事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导论第13-30页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第13-17页
 二、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7-27页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7-30页
第一章 土改叙事与时代语境第30-68页
 第一节 土改文学创作概述第30-44页
  一、 土改政策的推进与调整第30-34页
  二、 土改文学的曲折演进第34-44页
 第二节 “写政策”:政治指引下的文学书写第44-54页
  一、 主题先行与题材取舍第44-48页
  二、 冷落与批判第48-54页
 第三节 别样的叙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书写第54-68页
  一、 人性立场:个人视角中的土改第54-56页
  二、 消解神圣:后现代式的解构叙事第56-57页
  三、 黑白颠倒:对立意识形态的反面书写第57-61页
  四、 反思历史:穿越时空的个体记忆第61-68页
第二章 叙事模式的发展演变第68-112页
 第一节 翻身主题:历史代言者的正统叙事第69-88页
  一、 情节的演进逻辑第69-83页
  二、 人物设置的类型化第83-88页
 第二节 党性立场:阶级观念强化的路线斗争第88-98页
  一、 斗争模式的固化定型第88-92页
  二、 不同的情节类型第92-98页
 第三节 个人视角:解构历史的另类叙述第98-112页
  一、 消解经典的叙事方式第99-107页
  二、 “循环暴力”的情节模式第107-112页
第三章 土改叙事中农民文化心理的变迁第112-153页
 第一节 血缘地缘的淡化与阶级意识的强化第113-123页
  一、 农民的心理意识特征第113-116页
  二、 改造思想的转变机制第116-121页
  三、 从差序格局到阶级分类第121-123页
 第二节 屈辱感的消失与价值尊严的确立第123-133页
  一、 农民精神层面的“翻身”第124-130页
  二、 另一种“翻身”第130-133页
 第三节 封建观念的破除与新的生活观念的建立第133-144页
  一、 农村的启蒙教育第134-136页
  二、 翻身的女性第136-139页
  三、 风俗习惯的除旧布新第139-141页
  四、 “劳动光荣”的舆论氛围第141-144页
 第四节 保守意识的延续与权威崇拜的加强第144-153页
  一、 小生产者意识的复归第144-147页
  二、 积极分子的蜕化第147-149页
  三、 领袖崇拜的强化第149-153页
第四章 人物形象谱系分析第153-184页
 第一节 典型化:地主形象的塑造第153-162页
  一、 地主的定义与分类第153-154页
  二、 乡村精英与恶霸地主第154-158页
  三、 地主形象的演变: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第158-162页
 第二节 纯粹化:成长中的农民主体第162-172页
  一、 意识形态对正面人物的询唤第162-166页
  二、 土改中的流氓无产者第166-169页
  三、 “翻得高系列”:蜕化的革命者第169-172页
 第三节 边缘化:思想改造与知识分子第172-184页
  一、 从启蒙者到学习者第172-175页
  二、 艰难的选择第175-179页
  三、 在斗争中成长第179-184页
第五章 文本的生产与不断的改写第184-212页
 第一节 作品的生成:与现实的互动第184-192页
  一、 从现实斗争中得到的经验加以升华与转化第184-188页
  二、 学习报纸上的政策法令和成功典型第188-192页
 第二节 版本的变迁:以《暴风骤雨》为例第192-201页
  一、 1956 年第 2 版对 1952 年第 1 版的修改第193-196页
  二、 1977 年新版本对 1956 年第 2 版的修改第196-199页
  三、 文本变迁的背后第199-201页
 第三节 文本的修改:紧趋形势的自我规训第201-212页
  一、 语言:从通俗化到规范化第201-204页
  二、 内容:作品的洁化与主题的深化第204-207页
  三、 人物塑造:阶级性的彰显与人性的遮蔽第207-212页
结语第212-217页
参考文献第217-226页
致谢第226-227页
附录 主要作品篇目索引第227-23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39-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九五八年的中国文坛
下一篇:“中间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