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作为青年文化的创造社 | 第7-10页 |
第一章 创造月刊的内容概述和编辑思想 | 第10-20页 |
·月刊的内容概述 | 第10-11页 |
·编辑者的选择与《创造月刊》内容的流变 | 第11-20页 |
·郁达夫的编辑思想 | 第11-14页 |
·成仿吾的编辑思想 | 第14-16页 |
·王独清的编辑思想 | 第16-18页 |
·冯乃超的编辑思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过去》与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 | 第20-38页 |
·《过去》的二维空间与郁达夫朝中年文化的转化 | 第20-21页 |
·《过去》叙事空间的建构和郁达夫的心境变化 | 第21-28页 |
·《过去》的情欲两难选择与希望的追寻 | 第28-30页 |
·创造社青年文化向中年文化的转换 | 第30-38页 |
第三章 《创造月刊》的两种倾向和创造社文化特征转换的特征 | 第38-58页 |
·以穆木天为代表的创造社文学实践和创造社朝内在自我的回归 | 第38-49页 |
·《法国文学的特质》——穆木天对内外生活的区分 | 第39-41页 |
·文学的“散文化”与现代诗性的压抑 | 第41-44页 |
·《谭诗》与对纯诗的探索 | 第44-46页 |
·《写实文学论》和对现实人生的“诗”意观照 | 第46-48页 |
·穆木天对纯文艺探索的放弃 | 第48-49页 |
·革命文学论争和创造社自我的迷失 | 第49-58页 |
·文学与革命的不同理解——鲁迅与创造社之间的根本分歧 | 第50-53页 |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两种选择和创造社的自我迷失 | 第53-58页 |
结语——创造社的转换和中国的文化创造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