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译家与作家的统一--林语堂个案研究
沈祖棻创作初论
宋代两京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
江苏明代作家研究
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1946-1952)
《洛阳伽蓝记》文学研究
明代福建作家研究
《法苑珠林·感应缘》中的鬼
魏源旅游考论
论柳宗元哲学思想的三个面向--以“大中之道”为核心
屠隆净明道信仰及其性灵诗论
明代山西作家研究
郭沫若与“延安”关系研究
知识分子与延安文艺
北魏儒学与文学
《淮南子》认识论研究--以把握本质的方法为中心
苏轼公文写作研究
《全三国文》编年补正
论《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及其历史地位
自我的追寻与文学的可能--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青春写作
论《史记》中的士人文化精神
《全唐文》(晚唐诏敕)考辨
《全后魏文》编年补正
多元系统理论角度下的“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
陈白沙的诗意化人生和“生存诗学”观
论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创作状况
丁玲与杨绛比较论
危机与新生--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学转向及其发展流变
旷野的呼唤--论新时期作家的英雄书写
接受与改造--论卢梭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
西汉的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
周作人文学思想流变考
刘禹锡的“文章”论
敦煌讲史变文叙事艺术再探
略论刘勰《文心雕龙》应用文体理论及现代意义
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辨要
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辨要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创作论辨要
“智欲圆而行欲方”--王先霈圆形批评论研究
《玉山璞稿》研究
以河洛为背景的唐传奇的地域文学特征研究
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
班昭及其著述研究
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
从文人雅集看元末江南书画活动--以玉山雅集为中心
在“我”与“我们”间的挣扎--论孔厥的创作
启功诗歌研究
《文心雕龙·诠赋》篇魏晋八家评语疏证
上一页
[192]
[193]
[194]
[195]
[19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