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茅坤的人生理想及心态 | 第18-35页 |
第一节 茅坤的人生经历及心态 | 第18-25页 |
一、中年落职:理想与现实之反差 | 第18-22页 |
二、田园乡居:出世与入世之两难 | 第22-25页 |
第二节 茅坤的人生价值观及文学因缘 | 第25-35页 |
一、茅坤早年的文字训练及事功追求 | 第25-28页 |
二、仕途受挫与人生价值观之转移 | 第28-32页 |
三、茅坤与唐顺之诸人的文学因缘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古文编选与茅坤文统观的建立 | 第35-67页 |
第一节 茅坤的古文编选 | 第35-45页 |
一、《史记抄》的编选宗旨 | 第35-38页 |
二、《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目的 | 第38-42页 |
三、统合秦汉、唐宋文与文统的定位 | 第42-45页 |
第二节 茅坤文统观的构成 | 第45-57页 |
一、正统与非正统的定位 | 第45-48页 |
二、文与道的统一 | 第48-53页 |
三、一种散文史观的呈现 | 第53-57页 |
第三节 茅坤文统观的渊源及意义 | 第57-67页 |
一、茅坤文统观的渊源 | 第57-63页 |
二、茅坤文统观的意义 | 第63-67页 |
第三章 情至说——茅坤散文观之核心 | 第67-102页 |
第一节 情至说的内涵 | 第67-78页 |
一、“万物之情,各有其至” | 第67-71页 |
二、情与辞 | 第71-75页 |
三、情与物 | 第75-78页 |
第二节 情至说的发生因素 | 第78-87页 |
一、情至说发生的历史语境 | 第78-83页 |
二、情至说发生的哲学基础 | 第83-87页 |
第三节 茅坤散文创作的“情至”意识 | 第87-102页 |
一、情与理的统一 | 第88-91页 |
二、教化与审美的统一 | 第91-95页 |
三、“情至”与“童心”:茅坤与李贽的区别 | 第95-102页 |
第四章 文法论与茅坤古文评点的展开 | 第102-135页 |
第一节 茅坤文法论的形成背景 | 第102-112页 |
一、明中期文法理论的成熟 | 第102-107页 |
二、八股文的兴盛与文法意识的普及 | 第107-112页 |
第二节 文法论在茅坤古文评点中的运用 | 第112-125页 |
一、文体论 | 第112-116页 |
二、本色论 | 第116-118页 |
三、章法结构论 | 第118-121页 |
四、语言风格论 | 第121-125页 |
第三节 茅坤文法论的特点及其创作的文法意识 | 第125-135页 |
一、“法”与“意”的统一 | 第125-129页 |
二、法之至极 | 第129-132页 |
三、散文创作的文法意识 | 第132-135页 |
第五章 “风神”:茅坤散文观之审美属性 | 第135-167页 |
第一节 “风神”范畴辨析 | 第135-149页 |
一、“史迁风神” | 第135-139页 |
二、风神与形态 | 第139-144页 |
三、风神与情韵 | 第144-149页 |
第二节 “风神”范畴与茅坤散文创作 | 第149-154页 |
一、茅坤散文创作对“风神”的追求 | 第149-151页 |
二、茅坤散文创作与散文理论之间的矛盾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风神”范畴对古代散文理论的贡献 | 第154-167页 |
一、“风神”范畴对古文评点的贡献 | 第154-159页 |
二、“风神”范畴对散文美学的贡献 | 第159-167页 |
第六章 茅坤与明中期文坛 | 第167-193页 |
第一节 茅坤所面对的文坛状况 | 第167-170页 |
第二节 茅坤对秦汉派散文观的改造 | 第170-178页 |
一、茅坤对李梦阳散文观的扬弃 | 第170-173页 |
二、茅坤与王世贞的比较 | 第173-178页 |
第三节 茅坤与唐宋派成员的关系 | 第178-193页 |
一、茅坤与唐顺之散文观的分化 | 第178-185页 |
二、茅坤与归有光的比较 | 第185-193页 |
结语:茅坤在明中期文坛的地位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