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及其历史地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世说新语》叙事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 第13-25页 |
(一)《世说新语》之前中国的叙事理论发展情况 | 第13-16页 |
1、叙事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 第13-14页 |
2、叙事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第14-15页 |
3、叙事目的阐述 | 第15-16页 |
(二)《世说新语》叙事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对其影响 | 第16-21页 |
1、儒学式微对叙事心理、选材的影响 | 第16-17页 |
2、玄佛盛行对叙事逻辑、风格的影响 | 第17-20页 |
3、人物品藻开拓了叙事的角度和体例 | 第20-21页 |
(三)《世说新语》叙事对史传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 第21-25页 |
1、对叙事模式的继承与超越 | 第21-22页 |
2、写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22-23页 |
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 | 第23-25页 |
二 《世说新语》的叙事主体之说明 | 第25-32页 |
(一)叙事倾向 | 第26-28页 |
(二)叙事主体的介入 | 第28-32页 |
1、叙事主体价值取向的介入 | 第28-29页 |
2、叙事主体的论断介入 | 第29-31页 |
3、书名体现着叙述主体的介入 | 第31-32页 |
三 《世说新语》的叙事谋略 | 第32-45页 |
(一)《世说新语》的叙事视角 | 第32-37页 |
1、视角流动中体现人物个性 | 第32-34页 |
2、聚焦日常生活 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 | 第34-36页 |
3、藏而不露 避实就虚 | 第36-37页 |
(二)写人艺术 | 第37-42页 |
1、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 第38页 |
2、人物的衬托艺术 | 第38-40页 |
3、美恶并写 合乎情理 | 第40-42页 |
(三)《世说新语》的意向叙事 | 第42-43页 |
(四)《世说新语》的时空处理与其人文化 | 第43-45页 |
四、诗意叙事语境的建构 | 第45-48页 |
(一)语言的情境 | 第45-46页 |
(二)白描手法的运用 | 第46-47页 |
(三)语言的形式 | 第47-48页 |
五、《世说新语》叙事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 第48-53页 |
(一)叙事观点的转变与拓展 | 第48-49页 |
(二)对后世作品文学性叙事思维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三)语言艺术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第50-51页 |
(四)志人小说叙事形式定型为后代定体例 | 第51-53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