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论现代文学中的北京形象--以四合院与北大为中心
道家道教对宋濂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南朝铭文研究
易白沙文化观研究
张九钺及其文学家族
徐刚与生态报告文学
诗性与世俗性的张力--李贽审美思想探析
断层下的青春抒写--“80后”出现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特质
“文学的自觉”说探讨
六朝士族生活方式与文学
汉代“铭”体文学研究
《战国策》说辞研究
汉代颂体文学研究
郁达夫的日本观
《左传》成书年代问题的多视角考察
说文文体与宋前说文研究
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
从《晨报副刊》看五四新文学
鲁迅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文学
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
《左氏春秋》叙事的文化阐释
论周氏兄弟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本土化特征
荷花飘香 苍松傲雪--试论孙犁前后期创作之嬗变
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论”--对30年中国文论发展历程的个人化评述
“80后”文学文本话语研究
革命与景观--苏区图像文化研究
宋清楚辞学的连续与转型--《楚辞集注》、《楚辞通释》比较研究
能指的漂移—近三十年文学中的“身体”书写
一群被惊醒的人--狂飙社研究
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以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为中心
论柳宗元与儒学复兴
屠隆研究
周作人:“士大夫”的发现
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清末民初的出版活动为中心
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左传》评点研究
翻译家梁实秋研究
论金圣叹的意象批评
《越绝书》内外篇新探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课程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对上海沦陷区一份综合性文学杂志的历史考察—《风雨谈》研究
《小说》月刊(1948-1949)研究
空间的改造、争夺和生产--“文本”叙述与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想象
论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对陶渊明的研究
周作人的日本情结
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
杨刚传论
解析屈骚文学与荆楚图形的趋同性
苏雪林民国二十三年日记研究
“言”、“语”、“论”、“说”与先秦论说文体
上一页
[186]
[187]
[188]
[189]
[19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