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第1章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文艺界纪念、研究、普及鲁迅活动及意义 | 第12-21页 |
| ·纪念鲁迅活动及研究、普及鲁迅工作 | 第12-20页 |
| ·纪念鲁迅活动 | 第12-14页 |
| ·鲁迅研究及“鲁迅风”杂文形式的论争 | 第14-19页 |
| ·普及鲁迅活动 | 第19-20页 |
| ·鲁迅纪念活动意义 | 第20-21页 |
| ·强化了鲁迅的精神价值 | 第20页 |
| ·鼓舞了人们抗日的斗志 | 第20-21页 |
| 第2章 在创作内容上,抗日战争时期作家对鲁迅写作内容的继承和开拓 | 第21-39页 |
| ·以知识分子、农民为主体创作形式的深化 | 第21-26页 |
| ·“乡土文学”观念的转化 | 第26-30页 |
| ·从个人的亭子间到社会的大众舞台的空间变换 | 第30-34页 |
| ·从“自我反省”到“反映社会”的拓展 | 第32-33页 |
| ·从“个人”到“大众化”写作的转换 | 第33-34页 |
| ·女性形象的开拓 | 第34-39页 |
| 第3章 在创作精神上,抗日战争时期作家对鲁迅精神传统的发扬和深化 | 第39-56页 |
| ·立人、启蒙思想的深化 | 第39-47页 |
| ·国民性批判传统的延续 | 第47-50页 |
| ·反蒋抗日的爱国主义及民族责任感的延续 | 第50-52页 |
| ·不屈不挠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发扬 | 第52-54页 |
| ·鲁迅文学创作传统的背离 | 第54-56页 |
| 第4章 在创作手法上,抗日战争时期作家对鲁迅艺术观念的借鉴和延伸 | 第56-63页 |
| ·现实主义手法的再运用 | 第56-58页 |
| ·社会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发扬 | 第58-60页 |
| ·讽刺的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延伸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注释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