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论”--对30年中国文论发展历程的个人化评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0页 |
第2章 反思: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艰难探寻 | 第10-23页 |
·文艺学的“反正”与反思 | 第11-17页 |
·“为文艺正名” | 第11-13页 |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及意义 | 第13-15页 |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 第15-17页 |
·“形象思维”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 第17-23页 |
·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 | 第17-20页 |
·走向“审美反映论” | 第20-23页 |
第3章 建构:文艺学的多元共存及发展 | 第23-37页 |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出场 | 第24-31页 |
·“文学是人学”的重提 | 第24-25页 |
·“文学主体性”论争及其意义 | 第25-29页 |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局限及深化 | 第29-31页 |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流变 | 第31-37页 |
·“审美反映论”的意义及局限分析 | 第31-34页 |
·从“审美反映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 第34-37页 |
第4章 重建:走向“交往对话、综合创新”的文艺学 | 第37-57页 |
·价值焦虑:“人文精神大讨论” | 第38-42页 |
·“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缘起 | 第38-39页 |
·论争的主要内容 | 第39-41页 |
·论争之反思 | 第41-42页 |
·影响的焦虑:“失语症”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 第42-47页 |
·中国文论的“失语症” | 第43-45页 |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 第45-47页 |
·走向“交往对话、综合创新”的文艺学 | 第47-57页 |
·走向“综合论”的缘由 | 第47-53页 |
·“综合论”的内涵 | 第53-5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7-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后记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