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铭”体文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古代文体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㈠ 古代文体的发展与研究历程 | 第9-11页 |
㈡ 古代文体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铭体的释名与诠释 | 第13-22页 |
㈠ “铭”与“铭文” | 第13-14页 |
㈡ “铭”体的文化背景观照 | 第14-15页 |
㈢ “铭”体与“箴”、“颂”及“赞”体的比较分析 | 第15-22页 |
第二章 汉前铭体流变概说 | 第22-29页 |
第一节 上古之“铭”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周代之“铭” | 第23-27页 |
㈠ 警戒铭 | 第23-24页 |
㈡ 颂德铭 | 第24-27页 |
第三节 秦代之铭简述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汉代“铭”体多维视野探究 | 第29-43页 |
第一节 汉文体学发展的文化背景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铭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第30-43页 |
㈠ 器物铭 | 第31-35页 |
㈡ 咏物铭 | 第35-36页 |
㈢ 山川铭 | 第36-39页 |
㈣ 居室铭 | 第39-40页 |
㈤ 墓碑铭 | 第40-43页 |
第四章 “铭”体的文学性考究 | 第43-52页 |
第一节 “铭”体的体制与语体 | 第43-48页 |
㈠ 诗体 | 第43-44页 |
㈡ 骚体 | 第44-46页 |
㈢ 序体 | 第46-47页 |
㈣ 赋体 | 第47-48页 |
第二节 “铭”体的审美风格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