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从文化到文学:《诗经》“兴”原始义解读
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
长夜萤火中的生命余温--论梅娘小说的女性意识
为惩罚寻找错误--《黄金时代》荒诞背后的伦理诉求
温庭筠研究情况回顾及几个问题初探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郭沫若与日本--从文化交流与日本认识的角度
论杜亚泉的“调和”思想及其现实启迪意义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
话语创伤:精神和现实的纠结--论胡风的文艺理论话语特征
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反思--中国当代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生态批评之批评
政治语境下的文学想象--80年代寻根文学再研究
试论孙犁晚年审美思想
《左传》梦占预言的文学价值
论《论语》的文学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模式”研究
蔡文姬的悲剧人生及其文学表现
司马迁经学思想研究
汉初政论文研究--以贾谊、晁错为代表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
明代公文变革论
论宋朝外交文书
“人”与“自我”的诗性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回忆性童年书写研究
文学长河论--《钟山》二十年读解
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
邓汉仪《诗观》研究
唐代山东士族与文学
评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婚恋书写
钟惺《诗归》文艺思想研究
小杂志与大文学--论1979-1989《读书》的文学选择
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
王者归来之现代魅影--中国社会转型期宫廷叙事研究
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
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
林语堂“近情”美学研究
汉代女性文学研究
对立与互补—论张洁的女性意识及其文体差异
论郁达夫创作的感伤风格与欧洲文学的关系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研究
六朝现实女性题材赋研究
坚守与徘徊--梁实秋文艺批评思想研究
由济世到修己--刘心武1980至1990年代创作心态转变探析
论中国疯狂意识
四十年代文学论争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
启蒙与京派的文学追求
自由主义作家在抗战时期分化的比较分析--以周作人和沈从文的分化作为个案
陆机研究
先唐服食与文学研究
先唐俳优文化与文学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