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14页 |
| 第一章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萌芽 | 第14-27页 |
| 第一节 西方资源与本土资源的会通 | 第14-20页 |
| 一 作为异质资源的西方印象主义 | 第15-18页 |
| 二 印象批评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契合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五四时期对西方印象批评的认同 | 第20-27页 |
| 一 强调批评的主体性 | 第20-22页 |
| 二 周作人等对于印象批评的认同 | 第22-27页 |
| 第二章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生长环境与批评者立场 | 第27-43页 |
| 第一节 印象批评的生长环境 | 第27-32页 |
| 一 有关报刊、杂志提供的平台 | 第28-29页 |
| 二 融合编辑、学者、作者、读者的沙龙 | 第29-31页 |
| 三 文化古城与大学校园的氛围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京派文人的批评立场和策略 | 第32-43页 |
| 一 双重文化精神资源 | 第32-37页 |
| 二 在动荡中坚守文学独立性 | 第37-39页 |
| 三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文人立场 | 第39-43页 |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话语实践 | 第43-59页 |
| 第一节 注重体验和印象的批评方法 | 第43-49页 |
| 一 推崇审美体验与艺术直觉 | 第44-46页 |
| 二 印象鉴赏式批评 | 第46-49页 |
| 第二节 审美追求与社会关怀交融 | 第49-53页 |
| 一 审美距离的追求 | 第49-50页 |
| 二 社会关怀的把握 | 第50-53页 |
| 第三节 文学的批评与批评的文学 | 第53-59页 |
| 一 创造性的批评 | 第54-55页 |
| 二 批评的文学 | 第55-59页 |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与他者的关系 | 第59-75页 |
| 第一节 边缘批评与主流批评的互补 | 第59-64页 |
| 一 京海之争 | 第59-61页 |
| 二 文艺主潮与边缘形态 | 第61-64页 |
| 第二节 自由主义立场下批评间的互竞 | 第64-70页 |
| 一 两种眼光看都市 | 第65-67页 |
| 二 文学态度的错位 | 第67-70页 |
| 第三节 批评家与作家、读者间的互动 | 第70-75页 |
| 一 批评家与作家互动 | 第70-73页 |
| 二 批评家与读者趣味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当代意义 | 第75-88页 |
| 第一节 对当代文学批评现状的反思 | 第75-77页 |
| 一 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 | 第76页 |
| 二 文学批评的理论泛滥 | 第76页 |
| 三 文学批评的媒体炒作 | 第76-77页 |
| 四 文学批评的感情泛化 | 第77页 |
| 第二节 在对话中完成文学批评 | 第77-80页 |
| 一 理解是对话前提 | 第78-79页 |
| 二 对话是批评多元化的保证 | 第79-80页 |
| 第三节 强化文学批评的体验性 | 第80-84页 |
| 一 以体验进入批评状态 | 第81-82页 |
| 二 批评主体的写作方式 | 第82-84页 |
| 第四节 建构交往式的批评文本 | 第84-88页 |
| 一 交往性对于批评的意义 | 第85-86页 |
| 二 批评文本多元化趋向 | 第86-88页 |
| 结语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后记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