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7页 |
一、“回忆性童年书写”的性质及其范围界定 | 第8-11页 |
二、与“回忆性童年书写”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关于“回忆性童年书写”的研究新空间 | 第13-17页 |
第一章 认同焦虑:回忆性童年书写的创作语境 | 第17-35页 |
第一节 新生之初的歌吟:“分化”时代人格的确认 | 第17-21页 |
第二节 边缘之地的梦吃:“威胁”时代主体的坚守 | 第21-28页 |
第三节 喧哗之中的私语:“破碎”时代自我的建构 | 第28-33页 |
本章小结:生命追寻与主体性追求 | 第33-35页 |
第二章 “人”的理想之诉求:生命追寻的想象化 | 第35-48页 |
第一节 “天真的期待和痛苦”:“五四”与新时期诗歌中的童心咏叹 | 第35-39页 |
第二节 “为人生远景凝眸”:乡土人类童年书写中的女儿崇拜 | 第39-44页 |
本章小结:启蒙视点的上扬——“二元的幸福意志”的召唤 | 第44-48页 |
第三章 “人”/“自我”的危机之寻索:生命追寻的真实化 | 第48-59页 |
第一节 生存灾难的逼视:被“吃”与去“吃”的“非人” | 第48-52页 |
第二节 生命迷乱的反顾:“逍遥”时代的“动物凶猛”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启蒙视点的下沉—— 现代人性意识/苦难意识的深入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自我”建构之溯源:生命追寻的内省化 | 第59-82页 |
第一节 “一个人的战争”:直面自身的本体认同之掘进 | 第60-70页 |
第二节 “同一性危机”:朝向母亲的身份认同之抗争 | 第70-79页 |
本章小结:启蒙视点的内转——自我本体存在的反思性穿透 | 第79-82页 |
第五章 “镜与灯”:回忆性童年书写的诗性意蕴价值 | 第82-101页 |
第一节 “最底层”到“完整”之人的深度建构 | 第83-87页 |
第二节 “边缘”抵达“家园”的审美营筑 | 第87-93页 |
第三节 “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超越与引领 | 第93-99页 |
本章小结:回忆之“思”的“去蔽” | 第99-101页 |
余论 “诗与真”:“回忆”生成的诗性美学特质 | 第101-123页 |
第一节 审美心理图式:想象之诗化与对话之归真 | 第101-109页 |
第二节 文体构成图景:意境化、意象化与散文化 | 第109-121页 |
本章小结:“距离”的诗性修辞 | 第121-123页 |
结语 | 第123-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后记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