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现代文学中的“出走模式”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进展和价值 | 第10-11页 |
| ·研究的可能与对中国文学建设的回应 | 第11-12页 |
| ·“出走模式”与现代文学主潮 | 第12-16页 |
| 第二章 “出走模式”的现代构建 | 第16-49页 |
| ·“出走人物”:在符号与形象之间的游移与挣扎 | 第16-29页 |
| ·从启蒙到审美 | 第18-19页 |
| ·在革命符号与文学形象之间 | 第19-24页 |
| ·走向抗战 | 第24-26页 |
| ·“出走人物”的历史复杂性(代小结) | 第26-29页 |
| ·家与“出走”故事的发生 | 第29-36页 |
| ·“家”作为空间 | 第30-34页 |
| ·“家”作为主题 | 第34-36页 |
| ·现代恋爱观念与“出走” | 第36-43页 |
| ·恋爱与出走相兼容的叙述模式 | 第39-41页 |
| ·恋爱与出走相冲突的叙述模式 | 第41-43页 |
| ·“出走模式”的叙述声音与话语实践 | 第43-49页 |
| ·复数主语的“共言”形式 | 第44-45页 |
| ·群体中的“轮言”形式 | 第45-46页 |
| ·叙述者的“单言”形式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出走”的独特性 | 第49-53页 |
| ·“归乡”模式与“出走”模式的简单区别 | 第49-50页 |
| ·“漂泊”模式与“出走”模式的简单区别 | 第50-53页 |
| 第四章 “出走”的“现代性” | 第53-56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