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

中文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序言:走向柳宗元接受史研究第10-17页
第一章 唐五代柳宗元传播接受总论第17-39页
 第一节 沉寂的时代第18-24页
 第二节 文名掩其诗名第24-29页
 第三节 接受的着力点第29-39页
  1、柳宗元的政治生涯与其文学接受之关系第29-33页
  2、对待儒、释、道的态度及其与文学接受之关系第33-35页
  3、诗文主张与文学接受之关系第35-39页
第二章 唐五代时的柳宗元接受第39-72页
 第一节 同朝尽才俊,偏善柳宗元的韩愈第39-55页
  1、对柳宗元人品的推崇第39-41页
  2、对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复杂态度第41-46页
  3、对柳宗元文学成就的肯定第46-48页
  4、诗文的具体接受第48-55页
 第二节 诗情与友情的楷模:刘禹锡第55-63页
  1、诗歌酬唱传柳诗第55-59页
  2、悼念亡友诉衷肠第59-60页
  3、同气相求类诗文第60-62页
  4、编著遗稿作序言第62-63页
 第三节 晚唐五代的柳宗元接受第63-72页
  1、杜牧的“韩柳”并称论第63-66页
  2、司空图的“深远”论第66-69页
  3、官方史书的复杂态度第69-72页
第三章 两宋时柳宗元接受总论第72-92页
 第一节 在唐代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第73-84页
  1、接受态度的延续和转变第73-78页
  2、接受方式的延续和深化第78-81页
  3、“文以明道”文艺思想的传承第81-84页
 第二节 柳宗元接受的时代特性第84-92页
  1、“寂寞”的柳宗元到“热闹”的柳宗元第85-89页
  2、出现了“诗”、“文”接受的分野第89-92页
第四章 两宋时的古文接受第92-129页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柳文接受第92-101页
  1、“文以明道”文艺思想的延续和演化第92-96页
  2、从柳宗元与韩愈并称看接受的特点第96-101页
 第二节 欧阳修对柳文的接受第101-112页
  1、揭示了柳宗元的贬谪厄运与文学成就之关系第102-103页
  2、“尊韩抑柳”的代表人物第103-107页
  3、文艺思想的接受第107-109页
  4、文学创作的接受第109-112页
 第三节 王安石对柳文的接受第112-121页
  1、对柳宗元接受环境的改善第112-117页
  2、一脉相承的文艺思想第117-119页
  3、对柳宗元古文的接受第119-121页
 第四节 南宋时柳宗元在唐宋古文体系中的历史地位第121-129页
  1、理学家眼中的柳宗元第121-123页
  2、柳文的版本和选集第123-125页
  3、“文章四大家”的阐述第125-129页
第五章 两宋时的诗歌接受第129-180页
 第一节 梅尧臣、王安石对柳宗元的接受第130-137页
  1、梅尧臣对柳宗元的接受第130-134页
  2、王安石对柳诗的接受第134-137页
 第二节 柳诗历史地位的确立—苏轼在柳诗接受中的特殊贡献第137-154页
  1、从阐释评价中看苏轼在柳诗接受中的贡献第138-142页
  2、从诗歌形式看接受的特点第142-147页
  3、从诗歌内容看接受的原因第147-154页
 第三节 柳宗元接受史上的重要传承者黄庭坚第154-161页
  1、承传和深化了“韩、柳”、“陶、柳”同流的文学观第154-157页
  2、心追手摹柳宗元第157-160页
  3、原因探析第160-161页
 第四节 中兴诗人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以陆游为例第161-167页
  1、引禅入诗第162-163页
  2、相近的题材,相似的风格第163-165页
  3、对柳宗元的阐释和评价第165-167页
 第五节 宋代诗话论柳诗第167-180页
  1、严羽的《沧浪诗话》第168-172页
  2、刘克庄的《后村诗话》第172-180页
附录: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第180-196页
 一、相似的人生经历构成了接受的前提第180-184页
 二、息息相通的人文精神是产生接受的基础第184-186页
 三、一脉相承的表现主题第186-188页
 四、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第188-191页
 五、对杜甫诗歌的直接效仿和接受第191-193页
 六、共享“诗圣”、“诗史”之美誉第193-196页
结语第196-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3页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03-205页
致谢第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适当设计理论的老年人手机设计研究